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6 12:32:1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两千余年。

关于端午的起源和传说,有许多说法。

壹、源于纪念屈原

唐朝诗人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曾任三闾大夫、左徒,掌管国家大事,对外事务。他倡导对内举贤能,整顿律法,富国强兵,对外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却屡遭排挤。楚怀王死后,屈原遭馋被贬,被逐出都城,流放到沅、湘一带。在流放途中,创作出《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在诗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对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入侵,心中痛彻心扉,又不忍心舍弃自己的祖国。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百姓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进行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却没有看到屈原的尸体。

那时正值雨天,湖上的小船都聚集到了岸上的一座凉亭旁。听说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原时,再次冒雨出动,争先恐后地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人们在河边泛舟以示哀悼,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一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抛入河中,说是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糟蹋屈原的尸体。众人见状,也纷纷效仿。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大鱼吃掉,人们就想到了用楝树叶包裹米饭,外面裹着彩色的丝绸,发展成为了粽子。

贰、源于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原为楚国椒邑人 。他的父亲和哥哥因受谗害,都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军队攻入楚都。那时候楚平王已经去世,伍子胥挖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伍子胥曾几次向吴王夫差建议,要他杀死勾践,夫差不听,被拒绝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说伍子胥图谋倚托齐国反吴,命人将一柄宝剑送给伍子胥,让他自尽。

伍子胥生前留下遗言:“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夫差闻言大怒,命人将徐子胥的尸体用皮革包好,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江中,此后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祭祀伍子胥。

叁、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女曹娥,因为曹父溺江而亡,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号哭。十七天后,曹父尸首未见,在五月初一这天投入江中,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乡人群而祭之。这件事情成了一个传说,继而传至县令,县令为其立了一块石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辞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