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从秦汉到曹魏御史台的演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8 10:17:26    

前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官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饬吏治、巩固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维护封建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由谏官制度御史制度封驳制度三大体系组成。从发展来看,御史制度是三大体系中的核心。

三国时期是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曹魏的监察体系,在继承秦汉精华的同时不断创新,开创了一套以中央御史台为主要机构的监察系统

曹魏御史台作用

曹魏的监察系统是以御史台为主的一套监察体系。而这个御史台是主掌监控百官言行举止以及规谏君主的主要机构。

曹魏御史台对当时整肃百僚风纪,巩固曹魏统治政权,维护北方统治秩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曹魏御史台历史

最早由秦设立了御史大夫一职,当时的主要职能是监察百官同时还是作为统治者的秘书进行一些起草工作。到了秦始皇时期,其地位仅在左右丞相之下。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到了西汉时期,御史大夫居副丞相,当时丞相府与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虽然有着副丞相之尊贵,也要协助丞相处理政务,但开始偏重于执法与纠察。

到了汉成帝的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汉哀帝建平二年,再次改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名为大司空。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称司空。直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才将司空改为御史大夫。曹操一开始就是任司空一职。建安十三年,曹操罢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官职,重新设立丞相和御史大夫。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后汉书·孝献帝纪》:八月丁未,光禄勋郗虑为御史大夫。

到了曹魏时期,曹丕又将御史大夫改为司空,直到曹魏政权存在的最后一年才再次出现御史大夫。

《通典》:魏黄初二年,又改御史大夫为司空,末年复有大夫。

关于御史台官署名称的演变,唐人杜佑在《通典》认为御史

“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谓之御史大夫寺。”

他还详细描述了其官署的特点:

“汉御史大夫寺,在大司马门内,无塾,其门署用梓板,不雘色,题曰‘御史大夫寺’。亦谓之宪台······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

因此可以得知曹魏时期的御史台也可以称兰台。

西汉成帝之后,御史中丞名义上还是御史大夫的副手,但是其权力有了巨大的提升,并开始负责御史台的一切事务。从而逐步取代御史大夫成为御史台最高长官,御史中丞负责制开始形成。

到了东汉时期御史中丞完全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最高监察权。而地位显赫的御史大夫已与御史台脱离,不再掌管监察。这种制度被曹魏沿袭并完善。

虽然建安十三年后,御史大夫重置但是不再有监察百官的权力。

《通典》:至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始复置之,以郗虑居焉,华歆亦为之。不领中丞,置长史一人。

曹魏御史台的官职结构

虽然曹魏御史台很大程度继承了东汉时期的御史系统,但是在曹丕即位后御史台结构还是发生了一点变化。

从宏观角度来看,整体上御史台脱离了行政系统,真正做到了监察权的独立,同时提高一些监察官的地位与权力。同时改变的还有官名。如御史中丞更名为宫正。

《三国志·魏书·鲍勋传》: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宣王并举勋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帝不得已而用之,·····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文帝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转加治书执法。

除了这些官职外,还有殿中侍御史、禁侍御史、三台五都侍御史、部曹侍御史、督军御史中丞、督军粮治书侍御史、督军粮执法、督军粮御史以及御史中丞尚书等等。

我们可以将这些官职大致分为两类,一种为专职型监察官,譬如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等,这些位置是监察体系的核心;另一种就是外置型监察官,一般是御史台外置监察官在军中办公,譬如督军御史中丞、督军粮治书侍御史等等。

御史台结构

从上图来看,曹魏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同时衍生出督军御史中丞和御史中丞尚书二职。御史中丞下设治书侍御史和治书执法,都是属于台内监察官,其中治书执法是曹魏始置。

因为治书侍御史和治书执法经常外派至军中督办军粮,又可以分离出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和督军粮执法二职。

侍御史是御史台的主要构成人员。他们不仅仅是分诸曹办公,分掌监察权,而且权力多样化,既可以外派督办军粮,也可以置于殿中,或者分置于其他部门。

御史台中地位最低的官员就是兰台令史,是御史台内的普通办公人员,不掌监察,主要负责日常杂务。

因此,曹魏御史台的官员主体与秦汉时期基本相同。台主为御史中丞,黄初初年曾改名为宫正,不久后复名。新置治书执法和殿中侍御史。其他的如督军御史中丞和御史中丞尚书皆是御史中丞的衍生官职。

曹魏御史台主要任职人员

御史中丞执法朝中,责任重大,地位特殊,朝廷必须选出高才贤能者充任此职。我这里将任御史中丞衍生出来的官职的人员都算在御史中丞里面。

根据《三国职官表》记载,曹丕黄初元年称帝建立曹魏之后,共有十四人相继担任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职官表

曹魏御史中丞之下,设有治书执法和治书侍御史。在这里我也简单整理了一下一部分的任职人员。

治书侍御史职官表

侍御史是曹魏御史机构最主要的构成人员。因为人数较多,而且不少资料也有所匮乏,在此仅仅展示一小部分的人员。

侍御史职官表

至于兰台令史那就不写了。

与其他两国的不同

蜀汉因为集权的需要,并没有设置御史大夫一职。而蜀汉的御史中丞设置一人,主要职责不是监察权,而是在殿中负责图籍秘书等事。据《汉晋春秋》记载,孟获在被诸葛亮平定后,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一职。可见蜀汉这一职位的地位之低。

因此当诸葛亮听闻年少好友徐庶在曹魏担任御史中丞一职的时候,感慨曹魏人才众多,就连徐庶之才都仅仅只是个御史中丞。其实两国的御史中丞权力相差甚远。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而东吴的官制总体来说与曹魏相似,他们的御史台也设置御史中丞,还有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结语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黑暗、君权衰弱,依赖于君权保护的监察体系也陷入低谷。御史台的监察官在失去君权保护下只能沦为权臣与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政治工具或者成为政治花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国时期,政治相对稳定,魏、蜀、吴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对监察机构的建设都比较重视。尤其是曹魏,积极改革御史机构,扩大监察官的监察区域,提高监察官的政治地位,使监察权延伸至各行政机构甚至军队之中。

但是随着君权的衰弱,曹魏的御史台避免不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弊病。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曹魏时期的御史机构相比于秦汉时期还是有着很大的进步,比如让御史台彻底脱离行政权力,具备独立的监察权力。

因此,不管怎么说,曹魏御史台对后世监察制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