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走进井陉:寻踪太行古陉的历史脉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08:01:00
寻踪太行古陉的历史脉动
——跟着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走进井陉

5月16日,井陉县四普队员在测量记录井陉古驿道穿过的东天门。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走!进山!”5月16日,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程亚媛招呼年轻的四普队员们,扛着设备快步走向太行深处。
当天,要调查的是太行山中的井陉古驿道。
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古称“太行八陉”。这八条穿越太行山的主要通道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战争、商贸、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井陉是第五陉,井陉古驿道是在秦驰道基础上不断修筑完善而成,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关隘和交通要冲。”同行的井陉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文物部门负责人李志英告诉记者,这条千年古驿道曾是部分地区入京的必经之路,不少段落至今保存完好,堪称古驿道历史的“活化石”。
行走在山陡林密的山道上,记者颇为吃力,但年轻的四普队员早已习惯。近两个小时行进后,一行人抵达当天普查地段。眼前的土路已变成厚重的青石路,历经无数车轮碾轧、马蹄踩踏和风雨侵蚀,路上淡青色的大块方石已变得光滑如镜。顺着古道前行,两条足有50厘米深的车辙痕从一处门洞下穿过,深深地嵌在路面上。驿道上,每隔20米左右便砌有一道凸起近30厘米厚的石槛。普查队员告诉记者,当年的辎重车通过这段路时很艰难、很危险,这一道道石槛正是供辎重车上坡时停歇和沿坡缓慢下滑而设。
“这些车轮碾轧形成的辙痕是活的史书!你瞧,两道辙痕宽度差不多都在1.15米,是秦代以来‘车同轨’制度的实证。”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孙晶昌摸着深深的车辙说。
山中天气,瞬息万变。四普队员、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环境地质调查院地质信息所副主任王敬善和队员邓帆蹲跪在车辙旁,仔细检查无人机的机翼和镜头,待风力稍缓,就迅速操控其起飞,沿陡峭的山势攀升。之后,王敬善不断调整参数,利用无人机的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精准测量古驿道的位置,在屏幕上勾勒出被树丛遮掩的古代路基轮廓。在实时传回的画面里,记者见到蜿蜒的古驿道若隐若现。
古驿道在井陉境内分两条,南道全长43.66公里,北道全长56.60公里,途经32个村,驿道所过之地,穿越村庄、山地、沟谷、河流。“过去靠人力,两条道全程手绘调查一遍得20多天。现在用无人机测绘,不仅测绘快捷方便多了,而且数据更精确,还能有新发现。”程亚媛说。
无人机航测航拍时,其他调查队员也开始忙活起来,对古驿道及其穿过的东天门等古建筑进行复查。有的测量打点,有的拍摄记录,有的数据导入,有的编辑整理……李志英告诉记者,井陉县不断探索新的普查路径,联合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环境地质调查院,以及科技公司等机构协同推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数据采集、图纸绘制、坐标采集等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一年多配合,普查队员的协作已非常默契。
“这台仪器,能让信息采集精确到厘米。”普查中,队员张松打开实时动态测量仪器“RTK”,向记者介绍“RTK”控制点测量等功能。当立在地面的“RTK”在测量时发出“嘀”声后,操作者的手簿上就能看到这个点的经纬度、平面坐标、高程等信息。他告诉记者,以前测量城墙院落等建筑,获取数据很费时,这次四普有了“RTK”,只需定几个点,就能快速精准地完成测距工作。
巍巍太行,是我国地理上第二、三阶梯分界线的一部分。古陉为横向,是古代贯穿东西的军事要道和经济动脉。二者横纵交织,对我国古代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当地文保工作者告诉记者,四普调查队员们此刻所在的井陉古驿道,正位于白石岭上。这里不仅留下秦汉以来历代开凿的驿道石坎,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驿道、驿铺、关隘等历史遗存,是研究古代交通邮驿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太行八陉中井陉、蒲阴陉、飞狐陉、滏口陉均位于今河北境内。中国现代地质学先驱丁文江先生曾说:“太行山的路没有哪条有井陉重要,因为它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车的路。”其实,自秦代至20世纪初正太铁路通车的两千多年里,这条通道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队员们忙碌时,记者翻过山岭,向西眺望这条在山色中若隐若现的古驿道。
“井陉古驿道沿线遍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遗存和历史底蕴极其丰富。”在驿道旁,孙晶昌告诉记者,此前,对太行八陉的认识多基于文献和现存节点性关隘开展,缺乏系统性的田野调查。其实,太行山的古道网络远比文献记载的复杂。为推动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不久前,由河北省文物局牵头,联合北京、山西、河南文物部门共同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太行古陉专项调查。
这一专项调查有哪些特点呢?记者了解到,该调查以“太行八陉”干道为重点,兼顾其他辅道、岔道等支线诸道,全面调查横穿太行山主脉的主要古道。整个调查引入聚落考古和交通网的系统视角,测绘采集最精确的坐标定位和数据信息以及影像资料,突出关隘、古道等沿线各时期、各类型文物内涵,厘清古代跨区域线路的走向和沿革,以期重建学界对于古代文明廊道——太行山古陉道体系的客观认知。
“这是首次开展对太行古陉全方位的专项调查,充分凸显了其作为古代文明廊道的重要价值。”孙晶昌告诉记者,这一过程中既要调查已知的陉道遗迹,还要寻找可能被遗忘的支线;既要调查陉道本体,还要调查相关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既要“摸家底”,还要用科技手段为其建立“数字身份证”……通过科技赋能系统性调查,不断提升对太行古陉这一线性文化遗产价值完整性和演变过程性的认识,为推动其更有效地保护夯实基础。(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
- 跟着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走进井陉:寻踪太行古陉的历史脉动 2025-05-26
- 巨头纷纷涨价!是很多人都爱吃的巧克力!大型连锁超市:最高涨15% 2025-05-09
- 一幅画价格几千甚至上万元,这个职业最近火了,有人月入2万→ 2025-05-09
- 赛技能 2025-04-28
- 南粤风暖动金陵,百万英才竞南飞 2025-04-26
- 燕赵健康大讲堂——医说慢病·健康同行 | 发现肿瘤不要慌 它不一定是癌症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