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深处的“煤亮子”——记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申俊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9:59:00    

  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地下千米深的巷道里,38岁的申俊生安全帽上的矿灯总是亮得最早、灭得最晚。这位刚捧回今年省五一劳动奖章的掘进技术主管,用18年时间把“巷道当课堂,钻机作教具”的誓言刻进岩层,带领团队创下“零轻伤”的安全纪录,更在智能掘进领域书写了属于新时代的矿工传奇。

  让青春绽放拼搏的光芒

  2006年夏,刚从煤校毕业的申俊生攥着《煤矿安全规程》站在井口。那时候的地下巷道里,粉尘弥漫,风镐轰鸣,这个农家出身的小伙子却把笔记本揣在工装口袋,岩层硬度、支护参数、设备数据……每组数据写得密密麻麻,汗水浸透的纸页上,渐渐晕开了对矿山的初始印象。

  “架棚迎山角必须精准到1°。”2021年的那个冬夜,36405正巷里的工字钢棚刚架好,申俊生突然举着量角器冲了过来。“偏差1.5°,全部翻修!”工友们正要争辩,他已经抄起撬棍开始拆棚。20分钟后,当撤出的众人听见顶部传来“咔嚓”的闷响,看着原本作业区被压垮的棚架,后背瞬间沁出冷汗。“申工的眼睛比岩层检测仪还灵。”老矿工李怀林拍着他的肩膀直感慨,却发现这个“拼命三郎”的工装内衬早已被冷汗浸透。

  让钻机“听懂”岩层的语言

  “传统掘进靠蛮力,智能掘进靠脑子。”2023年,当3号煤层的复杂地质条件让掘进陷入瓶颈时,申俊生带着15公斤重的设备图纸住进了值班室。EBZ-260A掘锚一体机的操作手册被他翻得卷了边,值班室的白板上画满了截割头角度、支护参数的推演图。“能不能让截割和支护同步进行?”他顶着黑眼圈反复调试,终于开发出“截割—支护同步作业法”,让原本需要分步完成的工序像齿轮般精准咬合。

  更让人叫绝的是,他设计的物料过输送机滚轮装置——几个看似普通的滚轮,竟让运料效率提升了40%。“岩层就像人,不同地段得用不同‘药方’。”在断层带施工时,他首创的“一段一策”动态支护方案成了“救命符”:针对破碎带采用超前支护,在稳定岩层区缩短支护间距,硬是在“烂泥地”里创出了单日进尺8.6米的纪录。当掘进三队月进尺突破262米时,巷道里的欢呼声盖过了钻机的轰鸣声,有人偷偷在他的安全帽上贴了张字条:“申工,你让石头都服了!”

  巷道课堂里的“硬核导师”

  每周三16时,官地矿的掘进工总会准时涌向会议室——申俊生的“技术讲堂”雷打不动。他自编的《掘进作业百问手册》被矿工们称为“井下宝典”,里面既有“如何通过岩粉颜色判断岩层应力”的实战经验,也有“智能钻机操作十大禁忌”的贴心提醒。

  “90后”田华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跟着申俊生下井的场景:“申工让我观察岩帮,我看了半天啥也没看出,他却指着一处细微的裂隙说‘这里三天后可能片帮(采矿过程中,由于矿层采出后采空区顶板压力转移至煤壁或岩壁,导致侧壁岩石或煤体在附加荷载下被压碎并脱落的现象)’。”从拿钻机的姿势到看岩性的技巧,申俊生把自己的“独家秘籍”掰开揉碎了教。如今的田华,已经能独立设计支护方案。18年来,申俊生带领的18名技术人员,个个成了队组里的“顶梁柱”,有人甚至当上了掘进队长。

  2025年春日的晨光里,申俊生又一次从井口走出,工装裤腿上还沾着新鲜的煤屑。这一次,他刚完成智能钻锚机器人的调试——这个会“思考”的钢铁家伙,能根据岩层CT扫描数据自动调整钻孔角度,让支护效率提升了一倍。有人算过,他日均在井下跋涉12公里,手机里存着上百张岩层扫描图,每个数据都烂熟于心。

  荣誉总是青睐奋斗者:安全标兵、创新能手、技术领军人才……但申俊生最珍视的还是“煤亮子”这个称呼。当被问起坚守的秘诀,他摸了摸安全帽上的矿灯:“巷道就是我的战场,每次看到新掘进的巷道笔直如线,就觉得这辈子没白干。”

  

太原日报‬ 记者 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