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泉州丨央视解码南宋“超级工程”安平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9:02:00
7月23日晚,央视CCTV-13《东方时空》栏目《文化中国行·看中国古桥》专栏聚焦了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泉州安平桥。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的“超级工程”,以2255米的磅礴身姿横卧海湾,桥下361座桥墩暗藏“睡木沉基”“候潮架梁”“三式桥墩”等古人智慧。
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点之一,它不仅是古代海洋贸易的陆运枢纽,更串联起两岸古镇的闽南烟火——从菜粿到捆蹄,八百年的潮声里,技艺与乡味在此生生不息。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还透露,泉州即将启动古桥保护性修缮,让这座承载着“共建共修共享”精神的古桥历久弥新。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钹钹

央视《东方时空》中的安平桥(视频截图)
长虹卧海湾 俯瞰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央视镜头首先以航拍视角带观众俯瞰安平桥全景。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桥呈东西走向,桥面宽2.9米至4米,全长2255米。整座桥由厚重的条石铺筑,361座形态各异的石砌桥墩支撑起桥身,墩间架设的巨型石板长短不一,短则5米,长则有11米,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桥体周边分布着多座精致的功能性建筑:东西两侧的望高楼与听潮楼作为隘门,中段设有两座供行人避雨休憩的雨亭。安平桥不仅连通着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更构建起当时的水陆联运网络,成为宋元时期安海港的核心枢纽,也是泉州连接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彰显了海洋贸易推动下的交通体系发展。历经800余年风雨,古桥既见证了泉州港的辉煌,也承载着岁月的沧桑。
2021年,安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超级工程”将启动修缮 解码古人三大造桥技艺
央视在报道中透露,历经800多年的沧桑,如今的安平桥出现了桥墩沉降不均匀导致的桥板不平、桥墩外散开裂、栏板脱落等情况。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见证宋元海洋文明的古桥,泉州将于近日启动修缮工程。



在节目中,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向央视揭秘了古人建造这项“超级工程”的三项核心技艺。包括了利用一横一竖水平交叉的木料浮力和整体的稳定性,在松软的泥沙中形成牢固的桥基,之后把石头桥墩建在上面的“睡木沉基”技术;为减缓潮水的冲击力而设计出的,以不同形态分解不同潮汐冲击力的“三式桥墩”;还有利用潮汐涨落,将巨型石板用船运到桥墩间,利用水涨船高让石板架到已经建成的桥墩上的“候潮架梁”技术。要知道,安平桥的石板长5米到11米,最重的有25吨,共用了2000多块。这些技艺将宋代造桥技术推向巅峰,至今仍令工程专家们惊叹不已。
众志成桥 “共建共修共享”文脉延续
安平桥历经14年建成,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一部凝聚民间智慧的“社会共建史”。吴金鹏告诉央视记者,安平桥由社会各界共同出资建造,包括地方官员、商人、百姓等群体共同凑的份子钱。桥上的14方碑记也记录了800多年来,安平桥历经的大大小小数十次修缮的捐资名单,里面既有豪绅,也有平民,印证了“众志成桥”的古老传说。
“公定界止,籴(dí)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吴金鹏指着一根柱子上的石刻介绍,“越界罚戏”的石刻生动还原了宋元商贸场景:当年商贩云集,安平桥也成为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乡规民约以“请戏一台”的独特方式维护秩序,形成独特的文化共享模式。如今,这座连接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的古桥,其文化脉络仍在延续——桥畔古镇的菜粿、捆蹄等闽南小吃,正如李慨捆蹄第四代传人李起平所言:“要让老味道像古桥一样代代相传。”
对泉州人而言,安平桥既是“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工程传奇,更是承载乡愁的味觉地标。“桥下潮涨潮落,桥头烟火人间”,这座历经800多年风雨的古桥,至今仍在讲述着共建共修共享的泉州故事。
相关文章
- 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破45亿 2025-07-25
- 央媒看泉州丨央视解码南宋“超级工程”安平桥 2025-07-25
- 聚焦民生需求 加速东津新镇安置房供电工程落地 2025-07-21
- 套用数百万维修金,谁来管管业委会主任 2025-07-07
- 我在南安筑“芯”城 2025-06-29
- 3所新军校,正式成立 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