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抗敌后援会的历史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5:47:00
江西档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撕破平静,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周后的7月13日,江西省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在南昌宣告成立。作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西首个抗日救亡团体,它以雷霆之势凝聚起赣鄱儿女的抗战力量,在烽火岁月中书写下壮丽篇章。

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省抗敌后援会的前身是省绥战后援会,成立伊始便展现出强烈的抗战决心。据《江西八年抗战》记载,卢沟桥事变消息传来,省抗敌后援会连发三电:致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要求冀察当局抗战到底;通电各省,号召民众一致援助前方;慰问华北将领宋哲元及第29军,承诺江西民众愿以铁血为后盾。同时,20多支宣传队迅速奔赴南昌市区街道、剧院及郊区农村,揭露日寇罪行,号召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在赣鄱大地。
到1938年1月,省抗敌后援会实现了全省83县分会全覆盖,省会各界也纷纷成立分会。这一组织体系迅速壮大,将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初期由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特派员刘家树主持工作,1938年7月,著名爱国进步人士许德珩在周恩来授意下,受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邀请担任主任委员。第三党人王枕心任总干事,地下党员范觉陶、上官和生等骨干力量加入,雷洁琼等进步人士也投身其中,使省抗敌后援会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核心团体,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注入强劲动力。
省抗敌后援会下辖宣传、交通等8个工作团,组织架构完备。1937年7月底,60多支抗日宣传队奔赴各地。面对大批流亡青年涌入江西,抗敌后援会设立流亡青年招待所,仅1937年9月至12月就收容593人,经学习培训后,522人走上抗日救亡岗位。青年界分会的中共地下党员还通过《抗战月报》副刊《江西青年》,团结教育广大青年投身抗战。

许德珩
在救死扶伤与前线支援方面,省抗敌后援会同样功绩卓著。在南昌大港口码头设立抗日负伤将士招待所,5个月内慰问、安置过境伤兵5700人,协助后方医院治愈伤病员4万余人,3万余人康复后重返前线。1938年4月,派员携款物远赴山东台儿庄劳军;7月7日,在南昌9处设立献金台,动员市民捐款;7月9日,举办战利品展览会,展出日机等2000多件物品,激发民众抗战热情;10月,联合各团体声援“八百壮士”,发动万人签名,许德珩亲赴德安前线鼓舞士气。
然而,随着局势变化,1938年10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颁布限制抗日救亡团体的办法。12月,省抗敌后援会被迫解散。尽管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在抗战初期凝聚起江西各界力量,从宣传动员、人员培训到伤员救治、前线支援,全方位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其展现的爱国精神与团结力量,至今仍在赣鄱大地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 江西抗敌后援会的历史记忆 2025-05-23
- 南昌一学校将校长聊天记录投屏到地铁站:“这种广告,很多人会停下来看看” 2025-05-12
- 两岸媒体深度参访江西陶瓷文化 从景德镇到元青花见证中华文脉传承 2025-05-12
- 正心:赖清德复辟白色恐怖,台湾人人自危 2025-05-10
- 环球圆桌对话:中欧关系如何迎接下一个50年? 2025-05-08
- 林忆莲晒滕王阁明信片感谢南昌“原来相遇可以这样温柔”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