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 “德乡”遍开文明之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1:34:00    

仪陇县有“德乡”的美称,深厚的红色底蕴承载着先辈的伟大精神,更为这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如今,该县紧扣时代脉搏,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以“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为抓手,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处处盛放。

NO.1社区硬件齐备“大家庭”温暖“一老一小”

度门街道磨子坝社区的常住人口目前增至5300多人,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因过去习俗使然,易增添新的隔阂。“怎样把松散社区凝成一个‘家’?”社区党总支书记曾治国说,社区在“党总支+小区支部+单元楼长+网格员”框架下成立了文明实践小分队,深入群众搜集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方案,然后解决问题。

作为城乡接合部的磨子坝社区,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两个小区的环境差别大。社区先拆围墙,修步梯联通,让两小区共享环境;然后在无电梯无停车位的小区修建绿化和停车位,在旧的小区建连心园,内设连心亭、芳邻长廊、露天议事厅等。“‘连心园’等阵地建好后,凡涉及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我们都公开协商,让居民都知道惠民政策。”曾治国说。

该社区还提出建立老幼友好型社区,树立一家亲理念:在“连心园”安装体育健身器具,供老人使用。此外,社区通过自主捐款成立的慈善基金,目前余额达3万余元,主要帮扶老人和特困人群;8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社区出资主办的集体寿诞(每月举办一次)。每到周末或寒暑假,志愿者来社区童伴之家活动阵地给小孩讲故事,教他们唱歌跳舞,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我们培育社区志愿者2名,每周六免费给小孩提供兴趣培养、作业辅导等;家长不但不用交钱,还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曾治国说。

仪陇县司法局在五福镇老罐村法治院坝举行法治宣传活动(资料图)

NO.2立体法律矩阵培养认证法律明白人2685名

为织密基层法治防护网,仪陇县打造“实体+热线+网络”公共法律服务矩阵,建服务中心站(室)569个,推出集咨询、援助、学法一体的“仪陇县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培养认证法律明白人2685名(每村至少5名)。

五福镇老罐村由该县人民检察院帮扶。法律界人士定期到该村举办法治讲座,利用节庆时间点开展法治宣传。日前,一场“送法下乡”活动在该村法治文化院坝举行,通过以案释法引导群众知法、用法、守法。该村党总支书记李国军说,法治文化院坝已成为开展法治宣讲的重要阵地,法治文化大讲堂、法治文化墙成为引导村民学法的重要平台。如今,该村的矛盾纠纷显著减少,孝老爱亲、邻里互助蔚然成风,“遇事讲法、办事依法”的文明乡风成为一抹靓丽景色。

丁字桥镇的丁字桥村、元滩农村社区和双河口社区呈现出“挂牌示范”“客家堂屋”“广场学法”等亮点。“挂牌示范”亮明法治承诺,“客家堂屋”开展邻里议事,“广场学法”掀起普法热潮。丁字桥村培育“法律明白人”骨干队伍带动村民学习法律,评选“法治示范户”。“村里先培训党员、各小组组长,让他们再围绕常用法律政策培训群众,最后评选出“法治示范户”。”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德林说。

NO.3红色文化铸魂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除“道德银行”“积分制”“红黑榜”等传统手段外,仪陇县深挖红色资源,开展“思德大讲堂”,宣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以红色文化浸润人心。

马鞍镇琳琅农村社区以“红色文化”树新风,请群众制定《琳琅红色公约》,举办“读家书、立家训、兴家风”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如今,该社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福临乡插旗山村是烈士陈光第的家乡。村里成立“陈光第事迹宣讲队”,不定期给干部、群众和学生宣讲。村里首创并在全县推广的集体升学礼已成为传统。每年,乡政府组织新录取大学生参观陈光第烈士陈列室,发放奖学金,与学生签订《拒办升学宴承诺书》。

该村还深挖陈光第精神,成立“老陈会客厅”以调解民事纠纷、解决日常问题;根据乡贤的捐赠成立“光地基金会”,依据村民意见,基金会为留守老人安装“留守老人照护系统”,随时关注他们的情况。“我们的‘老陈公益厨师团队’在红白理事会领导下工作,挑起整治大操大办提倡移风易俗的任务。”该村党总支书记陈良礼说,凡允许办的红白宴席一律由“老陈公益厨师团队”去服务,每桌菜不超12道,价格不超500元,随礼不超200元。过去,插旗山村宴席繁多,“人情债”沉重,宴席浪费严重,邻里关系紧张。如今,通过村规民约约束和“老陈公益厨师团队”规范,移风易俗成效显著,文明新风尚逐步形成。

尹小丽林兴亮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