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经济史和实证证明,关税讹诈不会得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9:19:00    

黄智文(资深财税研究学者)

今年4月份以来,美国对各国使出了极限的关税讹诈大棒。这种极限的关税讹诈必将损人害己,这早已被理论和实证所证明。

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提出了著名的“无效铁轨理论”: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课征关税,将抵消法国和西班牙之间修建铁路而降低贸易成本的利益,在本质上是毫无意义的。

同样在19世纪的1841年,德国著名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这位保守的德国民族主义经济学家也认识到,无论要征收何种关税,都应当适度,不要使进口和消费因此而受限制,否则,不但国内的生产能力将受到削弱,而且增加税收的目的也将受挫。

近两百年来,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从弗里德曼到克鲁格曼,几乎每一代的经济学家,无不强调自由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作为经济史教授的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对此自然非常清楚,然而现在世界看到的是,政治立场表态已经超越了专业与科学精神。

然而这种关税讹诈,会得逞吗?会让美国实现制造业回流吗?一国的经济发展,本质上来说,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那么滥施关税,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帮助吗?

2016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菲利普·阿吉翁等人,用我国106万户大中型企业1998-2007年的经营数据对四种政策工具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关税、银行优惠利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分析,结论是: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相关性,而关税保护和银行优惠利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具有相关性。

通俗地说这个实证研究证明:关税保护不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

我们可以再用我国走过路来对这个结果进行常识性检验。在加入WTO 之前,我国对进口汽车课以高额的进口关税,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环节消费税。但是即使在如此高关税的保护下,那时我国的汽车产业依然是孱弱的。

加入WTO后,我国逐年下调平均关税税率,到了2023年,我国平均关税水平下降到个位数:7.3%。

从深圳的发展来看,如手机产业、光伏储能、新能源车,都是在新的产业领域,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而不是靠关税保护。

巴菲特曾说,对外课征的关税将最终转化为对内课征的商品税。开征商品税,是一项紧缩的财政政策,不利于经济增长。

可见,历史和实证早已充分证明,关税保护不会促进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美国政府的关税讹诈必将损人害己,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