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利好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在“年轻的城”!临港朋友圈再扩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21:25:00    

“这次来招聘会,我的求职目标就是临港新片区的新兴产业。对年轻人而言,这里不仅有好政策,更有好产业,我很期待加入这座年轻的城!”今天(4月23日)下午,在2025届上海高校春季促就业系列招聘会(临港新片区专场),上海电力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2025届硕士毕业生吴彤满心欢喜。一下午的时间,她陆续给多家集成电路企业投去简历,其中有部分已达成二面意向。

供与需的快速对接源自高匹配度。文汇报记者了解到,为期两天的招聘会共吸引了35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岗位1500余个。其中,来自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占7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航空航天领域重点企业。吸引更多年轻的人,留在年轻的城。当日,“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供需对接专项活动在上海电机学院同步举行。除了上海高校,来自北京、山东、安徽等地的高校代表亦参加活动,助推毕业生与临港企业高效对接。

政策利好,“年轻的城“持续强化人才吸引力

“临港是年轻的城,更是年轻人的城。” 今天上午,在上海电机学院主办的临港新片区产业布局与人才政策宣讲会上,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客户服务部主任郭延齐一语道出快速发展中的新片区,正求贤若渴。

据介绍,临港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增长极”。2019-2024年间,临港累计签约前沿产业科技项目超570个,总投资超6200亿元; 上海市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中, 五分之二 在临港; 上海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量中, 超三分之一在临港;上海市在建的各类项目中,近五分之一在临港。这里有规模达200亿元的临港科创母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

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业务主任张培介绍,临港不仅有“稳定、透明、可及”的落户预期,还有各类低成本、便利化、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例如,博士应届生,在沪所有高校的应届硕士生、全国一流建设高校硕士应届生、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硕士应届生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应届生可直接落户临港。同时,新片区对认定的重点用人单位加大人才落户支持力度, 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相应工作经历大于1年可落户,本科学历学位核心业务骨干相应工作经历大于2年可落户。临港主城区人才公寓,租金约30元平/月,低于市场价格。

临港还实施了“人才筑巢工程系列政策”,对在临港实习的大学生,可提供每个月最高5000元的大学生实习补贴,最高10万元的实习基地年度运营补贴。相关人才可享受连续3年,每个月1000—5000元不等的租房补贴等福利。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一个舞台, 重要的是与她一起成长,相互成就, 看着城市的成长,也感受着自己的成长。“张培呼吁,各地高校关注临港、选择临港、扎根临港,与新城共成长。

扩大“临港朋友圈”,留下一批“年轻的人”

文汇报记者了解到,上海电机学院是上海“留临率榜首高校”。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张跃辉透露,2024年全校共有381名毕业生在临港就业,占毕业生人数的12.73%。为了让更多高校学生了解临港、融入临港、建设临港,去年4月,上海电机学院联合国内20多所应用型高校、30多家临港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发起成立 “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联盟“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聚焦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需求,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资源,着力构建”政-企-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生态。

今年,“联盟“成员再次扩容。包括桂林理工大学等8所市内外高校、上海临科智华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加入其中。此次新加入联盟的成员企业大多为临港地区该行业的链主企业,进一步拓展了联盟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促进了联盟间成员的多样性,增加了联盟成员深入合作的可能性。

现场还发布了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方案以“聚力拓岗优服务春季攻坚促就业”为主题,通过实施‌“一核引领”,通过‌“十向融通”‌“百员联动”‌“千校万企”‌“万岗历练”计划,持续深化高校与临港新片区企业的协同,力争把联盟打造成一体化就业协作平台。‌

具体而言,到2025年底为临港重点产业输送1500名以上“懂技术、通产业、会创新“的联盟高校学子,支撑新片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每月发布临港企业招聘需求100条以上,其中技术研发类岗位占比不低于60%;推动80%以上成员高校与临港企业建立稳定人才输送管道;每年组织2000名学生在临港开展就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确保2025届毕业生至少获得5条岗位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