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三块石碑里的山村变迁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20:5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王子蒿
夏日炎炎,细沙河在武陵山腹地蜿蜒。
细沙河畔,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黑水镇宝剑村炊烟袅袅。
大山深处的这座小山村,何以得名“宝剑村”?
“走,去看块石碑就晓得了。”宝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昌琴带着记者在村里穿行,行至宝剑村六组张家沟一处崖壁下。
青草掩映,石碑古朴,镌刻的文字清晰可辨。
195年历史的古碑
彰显法治精神
宝剑村山多石多,素有石碑纪事的传统。
手抚石碑、拭去泥渍,胡昌琴逐字逐句念出碑文:“泽沛苍生通都大邑仰舜日,恩覃黎庶海噬山陬乐尧天……”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黑水镇宝剑村有195年历史的宝剑碑。本文图片均由通讯员 冉川 摄
碑文记载的是清道光十年,为加强地方治理,彪炳工部尚书监察御史总督四川边等地方军务兼粮饷管事一等果勇侯杨芳等人功绩,由乡绅邹洪海发起,众人捐资,立下一块“德佩甘棠碑”,以此“告示安民”。
“碑文还有严禁官差衙役及子弟亲属等与卑鄙小人一道贪赃枉法,向犯人及软懦之人索财要货,否则一律视为分肥营私,严惩不贷等内容。”胡昌琴告诉记者,石碑记载的内容,不仅体现了当时官民情深,更彰显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法治精神,也体现了百姓对公平、公正、清廉的诉求。“虽然立碑时间已过去195年,但石碑记载的内容依旧时刻警醒着我们这些村干部要清正廉洁,要在家长里短中端平‘一碗水’。”
“看,石碑上有一处中华角石的化石,形如宝剑,节节向上,向左上方斜刺。”胡昌琴记得,祖辈口口相传中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镌刻石碑时,工匠见中华角石化石形如宝剑,遂在相应位置雕刻以剑柄等装饰,并将其命名为“尚方宝剑”,石碑也得名“宝剑碑”,如今的村名“宝剑村”由此而来。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黑水镇宝剑村,村民正在讲述宝剑碑的故事。
今天,这块石碑已是酉阳县级文物,碑文及故事早已在村里家喻户晓,其包含的忠勇、公正等理念也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宝剑村民沿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峭壁上的“众善同缘”碑
讲述村民修路故事
与宝剑碑隔着细沙河遥遥相望,河岸峭壁上,矗立着一块“众善同缘”碑。
峭壁几乎直上直下,却有一条已荒废的栈道依稀可见。“众善同缘”碑与栈道息息相关。
小心翼翼攀爬栈道,顶上危岩高耸,脚下细沙河流水湍湍,步步惊心。
胡昌琴好不容易凑近石碑,细细端详:“路宽一尺,长十丈,虽未岩覆道坦平,而负担者行之走自如……”

细沙河畔峭壁上、梯子岩栈道旁的“众善同缘”碑。
石碑记载,民国四年十一月,时任酉阳县议员熊子敬等人发起,乡绅、村民捐钱、捐物对梯子岩栈道进行了第二次修复,“各助钱二拾仟、各助钱五百文谷四石”,生活在细沙河两岸的村民苦于出行难,群众捐资投劳对梯子岩栈道进行修复。
“梯子岩栈道现在看着危险,在过去那可是村民进出村子、赶集买卖生产生活物资的主要道路,每天人来人往热闹得很。”碑文所述“梯子岩为两河口大湖往来捷径,攀援而度行者危之”印证着村民冯明的记忆。上世纪60-70年代,宝剑村的村民赶集主要赶两河集(现属黔江区阿蓬江镇两河村),村里常种土豆、玉米、红薯“老三样”,都仰仗这条“羊肠小道”背到集市上换钱换粮,许多村民路过时还会自发对栈道损坏处进行修复和维护。
时光荏苒,“众善同缘”碑已历经110年的风霜雨雪,依旧默默讲述着宝剑村村民不甘困于重重大山,于崇山峻岭中开凿、架设、修复梯子岩栈道的艰辛过往。
2008年,一条平整的硬化通村路连通了宝剑村与山外的世界,梯子岩栈道逐渐荒废。目前,黔江、酉阳两地已将梯子岩栈道纳入文物管理范围,并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维护。
“党恩碑”与“丰收路”
让村民过上甜日子
“梯子岩栈道虽然没人走了,但它告诉我们,在大山深处的宝剑村,‘要想富,先修路’这六个字永不过时。”胡昌琴介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宝剑村因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实打实的“落后村”。“公路不通,豆腐盘成肉价钱;土地不平,大型机械进不来;水无保障,一遇天干喊皇天……”是以前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村民正在查看“丰收路”旁的“党恩碑”。
这样的情形,在脱贫攻坚期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不过,作为市委办公厅帮扶集团选派到宝剑村的第一书记,黄果在2023年夏天遍访全村后还是忧心忡忡。
“村里的产业较为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对外交通得到改善,但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补强……”摸清家底,黄果细细琢磨着自己两年任期里要完成的工作:只有强基础,才能补短板、利长远;只有做强集体经济,办好老年食堂,丰富文化活动,群众满意度才能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宝剑村发展的中药材产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果等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到去年年底,村里完成了5.5公里主干道拓宽、硬化近10条产业路、建起2座人畜饮水池……10多个产业项目、近2000万元资金也陆续落地宝剑村。
仲夏时节,宝剑村种植的玄参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一条平整的产业路沿着种植基地延伸,村民吴文光驾驶着三轮车运输肥料送往田间。“除草施肥后,药苗长得更快、更壮。有了产业路,农资、农具直接就能送到药地里。脱贫攻坚让我们告别了苦日子、过上了好日子,接下来我们要过上甜日子!”

宝剑村“丰收路”夜景。
产业路,村民习惯称之为“丰收路”。今年2月,丰收路旁立起了一块新碑,村民将其命名为“党恩碑”。
阳光下,石碑上村民刻下的诗句格外亮眼:“党如赤日耀东方,指引中华正道长。破浪乘风经苦雨,为民谋福谱新章。山河幻彩贫根去,科技兴邦国力强。岁月流金恩永记,千秋伟业颂歌扬。”
原稿点击>>藏在三块石碑里的山村变迁史-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
- 藏在三块石碑里的山村变迁史 2025-07-14
- 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萤火聚力 健康护行”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07-08
- 冷水滩:开展巡林护鸟专项行动 筑牢野生动物保护屏障 2025-06-20
- 开阳县高寨乡牌坊村:盘活闲置农房 绘就旅居新画卷 2025-06-17
- 揭阳惠来华湖:火烧果林惹纠纷,及时调解促和谐 2025-06-17
- 南昌“共享药房”让群众省时省力又省心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