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死磕热量?减重的尽头是正常吃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1:16:00    


这个春天,体重管理正在从“私人的事”变成“国家的事”。


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从去年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开始,中国将连续三年推进体重管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为响应国家号召,各地不少医院的体重门诊也已就位。


作为这场全民减肥运动中的一员,网友们同样为国家大事操碎了心,建议健身房、减肥app会员都加入国补;更有人建议“上四休三”,设立一天为“运动日”。


网友们在相关帖子下的评论。


体重管理的冲锋号并非无缘无故被吹响。《柳叶刀》杂志1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数量全球第一。有研究预测,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体重危机并不止于简单的“衣服缩水”,医学界早已拉响警报:膨胀的“游泳圈”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堆积的脂肪让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机可乘。此外,国民的肥胖问题更是会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当你的“减肥大业”上升成了国家战略,每个人都成为了这场“体重拉锯战”的主角。


流行减肥法,

只能“以苦换瘦”?


身高162cm的玲飞,在生完孩子后经历了大多数产后妈妈都熟悉的困境——体重秤上的数字从孕前的120斤一路飙升到140斤。当体检报告上的“中度脂肪肝”诊断刺入眼帘时,她突然意识到,这已经不只是穿不下旧衣服的问题了。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检索“减肥”、“体重管理”等关键词,各种指南攻略、经验分享层出不穷,“16+8”轻断食法、断碳法、生酮饮食法等减重方式在年轻群体中极具讨论声量。


“我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选择减肥,所以我不希望在减肥的过程中代偿自己的健康。”作为一名曾经从事过孕期疾病研究的科研人员,玲飞对社媒平台上流行的减肥方法持谨慎态度。


“16+8”轻断食法要求将每天进食时间限制在8小时内,靠“时间牢笼”制造热量缺口,从而达到减重效果。这种方法与玲飞的生活节奏并不匹配:她习惯在早上6点左右起床,如果要遵循这个方法,她需要在下午两点左右完成当日的进食。这对刚生完孩子的她来说,实践起来确实有难度。


长时间与饥饿感作斗争需要坚定的意志力,不少人因无法坚持而陷入“暴食-断食”的恶性循环:奖励一下减肥辛苦的自己,就把“轻断食”变成了“轻轻地不断进食”。


网友们在社媒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减肥体验。


如果说以“16+8”、“5+2”为代表的轻断食法的侧重点在与食欲作斗争,那么“生酮饮食法”、断碳等方法则把矛头指向了饮食结构。


生酮饮食法披着“科学”的外衣悄然流行,其核心在于通过极低碳水、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强迫身体进入“燃脂模式”,短期内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


玲飞在深入了解其原理后选择放弃这种方法:生酮饮食法最早用于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在临床中属于一种辅助治疗手段,需要专业医生指导操作,严格定量定额;倘若盲目使用生酮饮食法,不但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不良后果,还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出现酮酸中毒等情况。


比生酮更激进的,是直接将碳水钉上耻辱柱的“断碳法”。伴随着体重秤上数字的急剧下降,脱发、睡眠质量降低、情绪暴躁等副作用也如影随形,女性群体对断碳导致“姨妈出走”的控诉在社媒平台上也比比皆是。


玲飞最终还是选择了“管住嘴、迈开腿”的传统方式。她保持着高度自律的运动习惯,跟着健身app锻炼打卡、上私教课,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到1小时。


然而,她在饮食方面却呈现出“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对于一个定居北方的长沙人来说,麻球、糖糕、油条是早餐常客,午餐多靠外卖解决,为了制造热量缺口,她选择在晚餐啃水煮青菜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


这场与体重的漫长角力持续了将近三年,最终虽以甩掉20斤赘肉告终,但过程的煎熬远超预期。


体重秤上的数字变化极为缓慢,每一克的下降都伴随着对食欲失控的恐惧,“点杯奶茶奖励自己”的冲动与“必须忍住”的理智常常激烈交火。这场体重管理之旅早已变成一场折磨身心的“苦修”。


当减肥被简化为“热量加减法”,人们便不得不用意志力与本能欲望肉搏,对身体的“暴政”也带来更多隐秘的伤害:头发和姨妈一起出走,情绪与体重同步反弹。


肥胖其实是一个涉及到基因、代谢功能、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问题,而常见的减肥教程常常把复杂的人体简化成一道数学题,少吃多动的方法可以短期制造热量缺口,却忽视了真实生活的褶皱与具体的人。


益生菌减重:与身体和解


科学正在揭开另一种可能:减肥或许不该是自我镇压,而是一种生态重建。


传统的减重方法总在“输入输出”的热量公式里打转,却选择性忽视了人体中一个精妙的“生态系统”——肠道菌群。


图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不少科学研究表明,在我们的肠道内,这群看不见的盟友正扮演着“体重操盘手”的角色。它们不仅参与消化吸收,还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能量代谢、食欲调节和炎症反应。


早在2013年,《科学》杂志2上的一项研究就揭示了肠道菌群与体重之间的关系。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双胞胎姊妹的肠道菌群对小白鼠体重产生影响的实验。


姐妹俩一个胖,一个瘦。研究团队把两人肠道里面的菌群分别转到了2组做了同样处理的无菌鼠体内,发现接收了“胖菌群”的老鼠变成了胖老鼠,而接收了“瘦菌群”的老鼠依旧是瘦老鼠。这一实验也为后来市面上逐渐流行开来的通过益生菌来干预体重的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随着相关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玲飞对益生菌减重的态度从观望转向了尝试。


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减重方法的过程中,她吸收了不少营养学的知识。在调整饮食结构的基础上,她搭配了一定的益生菌产品。从Life Space等进口菌种到华大“了不起的民族菌”,玲飞发现,这一次,她不再需要咬紧牙关与体重秤上的数字抗衡。


2021年起,她将益生菌纳入了日常生活:晨起餐后服用一次,外食时还会搭配餐前阻断片;甚至在聚餐时,她也会给朋友递上一片。


改变悄然发生。曾经嗜甜如命的她,如今站在奶茶店前已心如止水。益生菌像给肠道装上了“调节阀”,食欲的稳定带来饮食结构的自然优化:她的早餐从麻球油条变为黑咖啡配粗粮;午餐会优先选择麻辣烫,并搭配好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晚餐也注重营养均衡而非极端节食。她不再需要刻意地“管住嘴”,因为身体已经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


“饮食+运动+益生菌”的体重管理模式让玲飞从“热量战争”感受到“与身体的合作”,“瘦只是表象,真正的胜利在于越过万重山之后与自己的温柔相见。”玲飞这样总结她的身心焕新。


体重管理的未来:

更柔性,也更有人性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David身上。


82年出生的David是一名常年与超标的体重较量的上班族。过去的他尝试过私教健身课程,却在“撸铁-掉秤-反弹”的循环中逐渐失去信心。2024年3月,他接触到华大营养推出的“轻体计划”,开启了一场颠覆认知的健康蜕变。


在90天的计划中,他在健康管理师的全程指导下灵活调整饮食结构,搭配适合自身的益生菌产品与适量运动,体重从82公斤降至75公斤,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困扰其许久的肠易激症状也几乎消失。


David减重前(左)、减重后(右)


比数字更深刻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知识,养成了健康的习惯。”David的经历正是华大“精准、安全、可持续”的体重管理理念的缩影。


传统减肥方案往往忽视个体差异,试图把同一个公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而华大则以科学为矛,刺破减肥误区,实现“精准”的核心突破。


其轻体计划的第一步,便是通过基因检测、肠道菌群检测、生活方式问卷等多种方式为每位用户绘制专属健康画像,将人群按照肥胖成因进行类型评估,出具对应饮食方案与运动方案,并搭配不同的益生菌产品,让干预方案真正贴合每一个具体的人。



精准的数据只是起点,人性化服务与动态调整才是可持续的关键。


“健康顾问从不让我‘戒掉’什么,而是教会我如何平衡。”“轻体计划”执行期间,David需要每天向健康顾问报备饮食情况,但其饮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自由度:即使是深夜吃烧烤,健康顾问也并未指责,而是给出次日早餐可以少吃一些或是用圣女果进行替代的建议。就连小酌的精酿啤酒也可以被视为进食液体面包补充碳水,颠覆了David此前对“减肥=苦修节食”的刻板印象。


华大的底气源于其深厚的科研积累。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军企业,华大深耕肠道菌群研究17年,其人体共生菌株库内目前已有6万多株菌;此外,华大还作为唯一非欧盟机构参与了欧盟发起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etaHIT),主导多项国际顶尖研究。


其研发的明星菌株格氏乳杆菌TF08-1、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GI-N3都通过了多重实验验证,并获得国家专利,被应用在华大的益生菌产品【镜脂·轻】中。


华大营养的发明专利证书


华大的创新,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重新定义减肥的本质:跳出热量计算与减重公式的规训,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传统方案追求短期内实现体重的快速下降,而华大则倡导“不止轻盈”——体重数字只是起点,真正的目标在于养成终身受益的健康习惯。其“金字塔方案”从基因数据检测到全程陪伴指导,构建了“检测-干预-巩固”的全链路闭环,将减肥从自律挑战转化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习得。



正如David所言:“现在我依然会喝酒会吃烧烤,但我知道怎么让身体不‘失控’”。 这种可持续的、融入生活的减重模式,或许正是健康减重的未来——更柔性,也更有人性。


长久以来,减重常以“吃苦”的色调出现在大众视野,被塑造成一场“自我对抗”——忍受饥饿、逼迫自己高强度运动,在痛苦中追逐体重数字的下降。


华大的“轻体计划”不仅跳出了模版化的减重方法,也打破了“以苦换瘦”的刻板叙事,让减重回归科学,回归到每一个具体的人本身。调节肠道菌群、优化饮食结构、结合个性化运动建议——在华大,减重不是一场与自己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身体对话、理解自己的身体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轻盈之路的过程,也是长期健康管理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