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学院烹食学院院长李想:借川菜立法东风,育多元川菜人才|院长来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1:13:00    

封面新闻记者 朱兴芝

3月28日,《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正式通过,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川菜产业专项法规,其明确提出“构建政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川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值此契机,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院长李想教授接受专访,结合学院实践,深入解读川菜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与未来方向。

四川旅游学院烹食学院院长李想

立法护航:产教融合育“全链条”人才

李想院长指出,《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川菜产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法治引领”的新阶段。他本人也多次参与《条例》的调研和论证。条例中“强化校企协同、支持跨区域协作”等条款,与学院长期践行的产教融合战略高度契合。“川菜不仅是技艺,更是涵盖科学经营、管理、创新等的系统工程。我们培养的人才需兼具烹饪技艺、食品科学素养及市场运营能力,成为‘拿来就用’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学院依托先进的烹饪与食品实验管理中心、川菜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开展实践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川菜烹饪技巧,还要使其熟悉现代烹饪技术与食品科学知识,比如在分子料理、食品保鲜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为川菜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李想院长介绍道。

学生课堂

经营与管理人才的培育同样是学院工作的重点。李想院长提到:“我们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了解餐饮市场的运营规律,学会品牌塑造与推广。” 学院还与新荣记、柴门等知名餐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商业环境中积累经验,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近年来,学院通过“百厨精英进校园”、川渝烹饪产教联盟等平台,与100余家企业、院校深度合作,将行业需求融入课程设计。例如,联合安琪酵母、四季餐饮集团、豪吉食品等龙头企业开设定制化课程,学生在实习中参与产品研发与供应链管理,实现从“课堂”到“厨房”再到“市场”的无缝衔接。

学生课堂

文化传承:

破解刻板印象,弘扬健康川味

今年3月,学校卢朝华和徐孝洪老师凭借在川菜烹饪技艺领域的卓越贡献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四川旅游学院作为川菜烹饪技艺的关键传承基地,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川菜专业人才,涵盖技艺与管理等多个方向。此次两位老师入选,是学校长期努力推动川菜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李想院长介绍道。在弘扬川菜文化的征程中,刻板印象是一大阻碍,很多人认为川菜只是单纯的 “重口味”,李想提出“人才培养需承载文化正名使命”。他强调,川菜绝非只有麻辣,“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才是川菜精髓,其口味丰富多样,包含鱼香味、家常味、怪味等为代表的二十四种味型 。在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上,他们也大力倡导健康理念,力求改变大众对川菜 “油多盐多不健康” 的误解。比如在烹饪中,他们注重食材搭配,增加蔬菜、菌菇等食材比例,在保证菜品风味的同时,提升营养均衡度;在烹饪技法上,探索用低温慢煮、清蒸等方式替代部分油炸、油煎,减少油脂使用,让川菜更契合现代健康饮食需求。

科技教室

未来展望:国际化与数智化并进

立足《条例》提出的“国际化布局”,李想透露,学院正筹备“川菜海外推广中心”,联合海外院校与企业开发双语课程,推动川菜标准与国际接轨。为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李想院长称:“我们与法国博古斯烹饪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国际院校交流频繁,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国际先进的餐饮理念与管理模式,助力川菜走向世界。”此外,依托四川省职业教育旅游大类教研中心组的平台优势,学院将深化“数智厨房”“餐饮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建设,为川菜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储备人才。

学生课堂

“川菜立法是里程碑,更是冲锋号。我们将以‘精专创新、坚毅笃行’的校训为指引,培育更多兼具工匠精神与全球视野的川菜领军者,让世界品味四川,让川菜赋能未来!”李想院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