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5:47:00
在4月30日召开的
大连市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劳模工匠座谈会上
郭旭、张如意、孟伟、孙伟东、
李云龙、张继凯、郭志英、孙家栋等
8位我市新当选的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围绕会议主题
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
与会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怀感恩之情、坚定报国之志,一致表示要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大连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中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
现将发言摘要编发,供全市各地、各部门,劳动模范和职工群众学习借鉴,动员全市上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时代强音,为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连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立足科教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
为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
增添“新动力”


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教师,教授 郭旭
20多年来,我始终坚守教育教学一线,以“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十桶水”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体系。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在计算力学和CAE软件方向的深厚积淀,带领工程力学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强基计划”,并担任首届强基班班主任,强基班的同学们已经成为国家重大CAE软件研发的中坚力量。我的学生中还涌现出了国家杰青、优青、青年拔尖人才等多名国家级人才。
面对传统科技难题,创立基于显式几何描述的结构拓扑优化新框架,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祝融号”火星车、“天和一号”空间站、新一代载人飞船等国家重大装备的研制,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我还带领团队攻关通用CAE求解器等核心软件,推动了我国CAE软件自主化进程,为核心结构设计软件工具自主可控作出了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聚焦计算力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以智能驱动助力基础科研突破;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兼具力学根基与数字思维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工业软件创新发展研究院,解决核心技术难题,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追求极致
匠心匠造
用工匠精神擦亮
中国高铁“国家名片”


全国劳动模范,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车分厂调试产线调试工位机车电工,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张如意
我参加了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倍感亲切、充满干劲儿。调试机车就像给“钢铁巨龙”做体检,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巨龙”出现问题。为此,我给自己立下了机车出厂“零缺陷”的职业诺言。至今累计完成上千台机车调试、上万次机车排障任务,被《人民日报》评价为“从事机车调试20余年确保机车零缺陷出厂的大国工匠”。
2021年,我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高铁工人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全身心投入到“复兴号”高原双源动车组和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的研制中,编制出行业领先的调试程序,确保了“澜沧号”动车组一次交验合格,让“中国制造”闪亮“一带一路”。
2014年,公司成立了“张如意劳模创新工作室”。10多年来,累计培养技师、高级技师共40多名徒弟。2021年,我牵头成立大连机车动车产学研用创新工作室联盟,与全国铁路机务系统的工匠们携手攻关。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在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今天,希望全市青年们,能够把眼光放长远,多走技能成才之路,多成劳模工匠人才,用双手创造属于时代和我们自己的辉煌!
深化市属国企改革
落实四个“聚力突破”
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中
当先锋、打头阵


全国劳动模范,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级政工师 孟伟
获此殊荣,倍受鼓舞,全体重工装备人将铸“大国重器”、树重工品牌,在国企改革中打头阵、当先锋,在冲刺万亿GDP城市中当好排头兵。
集团重组3年来,统筹质、量“一盘棋”,突出“质量优先”,利润从-0.3亿元攀升到4.2亿元,入选全国30家“年度企业改革与发展重点研究案例”。保持“逆势增长”,提前半年实现3年营收倍增目标,营收增速是同行业同规模企业平均增速10倍。
我们锚定创新重点领域,抓好“精”字,专注主导优势产品,立足行业“制高点”、客户“痛点”和标杆企业“差点”,以科学规划引领创新走向。强化“投”字,增强攻克“卡脖子”底气,逐年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29年创造500项以上“中国第一”。做强“链”字,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高校院所,争取年内突破40项以上核心技术,研发25项新产品。
我们迅速落实“一企一策”部署,深化产权改革、选人用人改革、激励机制改革,在激发内生动力上聚力突破。
我们主动拥抱数智化时代,实施数智赋能管理体系创新、“质量上上”专项行动、精益管理行动、集成供应链管理变革、IPD集成产品研发变革,并要接续奋斗5年,努力实现营收500亿元、利润25亿元,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连篇章中续写重工装备新辉煌。
聚力产业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
为万亿GDP城市振兴腾飞
注入新动能


全国劳动模范,大连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孙伟东
荣誉是集体的功勋,奋斗是唯一的答案。我们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创造拥抱新时代,以奋斗铸就新辉煌”的要求,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城市发展的壮阔征程中脚踏实地、奋发进取。
在推进新机场建设过程中,以超常举措跑出手续办理的“大连速度”,实现了1200余项审批落地。近5年来,机场3项主要指标增速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被评为全省“三年行动首战之年突出贡献单位”。扎实开展重大工程劳动竞赛,激发广大职工劳动热情和创新潜能。
在推动军民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中,以“一体化”思维推动协同发展,兼顾民航运输、通航以及低空经济发展等功能需要,为军民航协同发展、优化通航功能预留足够空间。坚持“少用地、少动迁、少占田”,缩减项目用地、减少项目投资,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价值转化样板工程。
在以低空经济打造城市增长新引擎中,搭建全国领先的低空服务管理平台,未来将集成飞行申请、空域审批、应急救援等功能,打造东北首个智慧低空服务枢纽。聚焦“通航+文旅”“通航+物流”等领域,开辟直升机商旅接驳航线,助推无人机物流产业发展。科学划设低空飞行航路,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大连答案”。
扎根一线守初心
匠心逐梦助振兴
用实际行动讲好“大连故事”


全国劳动模范,大连港油品码头公司油库管理站技术员,技师 李云龙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个奋斗者都很了不起!作为一名90后,我将以“归零”心态再出发,用初心传递工匠薪火,用匠心守护能源动脉,以更坚定的信念扎根一线,以更扎实的作为回报社会。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良好的人才政策,通过“名师带徒”“创新工作室”和技能竞赛等各种培养渠道,我从普通的操作工成长为技术骨干,从“菜鸟”成长为全国技能竞赛冠军。感恩奋进守初心,我将继续发扬劳模精神,毫无保留地传承技艺,用实际行动讲好“大连故事”。
作为油库管理的技术骨干,我将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阵地,聚焦“智慧油库”“绿色港口”建设,推动传统储运模式向数字化、低碳化转型,推动码头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升,在航运中心建设中彰显“硬核担当”。
2019年以来,辽港集团共有25名一线职工通过各级技能大赛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15名一线职工通过全国一类技能大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技能竞赛已成为激发产业工人投身推动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平台载体。我会充分利用竞赛平台,将一些技术技巧和经验方法分享给我的同事们,帮助他们成长、提升,培养更多技术尖兵与高技能人才。
用脚踩缝纫机的劳动精神
造就智能定制领先全球的
西装出口企业


全国劳动模范,大连洋尔特服装有限公司技术科科长,高级工 张继凯
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普通劳动者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我激动万分,将不忘总书记嘱托,把会议的精神传达好、把大杨的衣物做好,让大杨服装走向世界各个角落。
我始终坚信,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只要心怀热爱,再普通的岗位也能成为成长的舞台。从校园走进洋尔特技术科成为一名样板员,当时我就是一个技术“小白”。我从用剪刀剪纸壳练起,没有白天黑夜一练就是3个月,手磨得全是水泡。正是这份坚持,让我在点滴积累中收获了技能的提高与经验的沉淀。
只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就能克服各种困难、迎来高光时刻。2000年,面对公司第一个海外订单返厂修理并且只有2天的情况,公司连夜开工,拆的拆、剪的剪、做的做……最终按时交货,达到客户满意。
下一步,我不仅要自己学好、干好,还要做好“传帮带”,助力年轻人成长。
传承弘扬劳模精神
坚持把社区工作
做到位做到家


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市西岗区八一路街道林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郭志英
20多年来,社区全体工作人员时时处处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用心用情把许多“很不容易”的事情办成了老百姓的“心头好”。
以为民之情照亮初心,让“红色引领”成为社区治理的精神旗帜。以党建引领群团工作,打造了“五心聚力”服务联合体,“五心聚力”搭建服务引领平台。依托工会微型职工之家为环卫工人以及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群体,打通关心关爱的最后一百米。
以团结之力凝聚合力,让“共治共享”成为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践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核心内涵,探索出“1+3+N”红色物业模式,让“无人管”的老旧楼院变身“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的模范小院。搭建“林茂小巷”智慧平台,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线上反映诉求。面向142名独居老人,发起“亮灯之约”,确保独居老人有所依靠。
以实干之笔书写担当,让“枝叶关情”成为社区治理的永恒追求。居民关心什么、盼什么,我们就抓什么、做什么。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梳理出社区治理“新十难”,通过300余场居民议事会,让群众自己当“议事主角”。组建“余晖卫士”志愿服务队,让老党员们发挥余热。我将继续努力、勤奋工作,把“小巷总理”的接力棒传下去。
深耕现代农业
建好农业联合工会
让劳模精神
在田间地头发光发亮


全国劳动模范,大连家栋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孙家栋
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我深感骄傲与自豪,同时也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我将带领新型职业农民生产出更安全、更多的绿色农产品,为“菜篮子”工程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多年研究和反复试验,我研发了“药肥双减”技术,积极推广生物物理防治和酵素技术,既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又节省了药肥投入。同时,还把这项技术无偿传授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及山西等地。
大力培育和推广更多新品种新技术,组建孙家栋劳模创新工作室,聘请高校、科研院所、农技人员和“土专家”组建研发团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不断研发出适合本地种植、品质更好、更加安全、农民收益更高的果蔬品种,用实际收益回答农户的增收疑问。
大力强化和提升实用技术培训效果,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工会联合会资源,成立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实训基地,建立理论培训教室、电商培训教室和实操场地,带领广大农民兄弟增产增收。
大力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先后推出15个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栽、种、养、销”新模式,实现统一分拣、统一配送,解决中间商赚差价、农民定价无话语权的问题。开辟线上销售渠道,打造农产品网络销售直播间,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开辟农产品销售新渠道。
光荣榜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
我市张如意等13人
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郭志英等9人
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用智慧、勤劳和汗水,谱写出了一曲曲壮美的劳动之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他们是大连这座城市的脊梁,是引领时代进步的旗帜。
今天是第135个国际劳动节。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在大连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的新征程中充分凝聚起全市职工群众的磅礴力量,特刊发大连市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照片和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全国劳动模范
摸透数控机床“神经”的
多面手

——记全国劳动模范,通用技术集团大连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数控机床应用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马树德
马树德,男,汉族,1980年9月出生,通用技术集团大连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数控机床应用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扎根机床事业20余年,是集专业理论、实践创新、高超技能于一身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摸透数控机床“神经”的多面手。
凭借多年的潜心研究,马树德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了100多项技术难题,总结机床维修调试方法30多项。平均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300多万元,为企业创造5000多万元经济效益。尤其在科研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气调试核心技术中,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操作绝技,成为数控机床维修和调试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我国高端精密机床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马树德曾参与公司科研攻关20余项,技术革新30余项,创造绝招绝技绝活10余项,并取得了19项国家专利、发表国家级论文7篇。马树德深知一个人的力量解决不了所有的技术难题,多年来,他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先后为大连培养数控维修和调试方面的高技能人才20余人、中级技能人才200多人,为全国20多位职业院校教师提供技术培训,并担任辽宁部分院校客座教授或学科带头人。
马树德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辽宁工匠、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果农的创新“致富经”

——记全国劳动模范,大连家栋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家栋
孙家栋,男,汉族,1969年1月出生,现任大连家栋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多年来,他扎根农村,用他的“致富经”带动乡里乡亲共同致富。
原本从事公交客运工作的孙家栋,1996年回乡种植果树。他创立并注册“骆驼山大魏”牌红富士苹果商标,逐步发展创建了大连家栋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反复研究,他独创了“药肥双减”技术,积极推广生物物理防治和酵素技术,既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又节省了药肥投入。他致富不忘乡亲乡里,无偿将“药肥双减”技术传授给农户,每年培训大连市及周边地区农民1500人次以上,使用这项技术的农户合计年可节省投入4000万元以上。按照“示范园+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依托大连家栋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家栋果蔬产业联合工会,将130余户近400人纳入产业联合工会,栽植苹果2700多亩,年产“骆驼山大魏”牌苹果1500多万斤,利用品牌效应每年能为农户增收100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全乡栽植红富士苹果的农户400多户,栽植红富士苹果已经成为驼山乡的支柱产业。“骆驼山大魏”牌红富士苹果获得第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大连苹果十大品牌、辽宁省百强农产品等称号。他还整合瓦房店市现代农业工会联合会销售渠道与资源,积极打造“栽、种、养、销”新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孙家栋曾获辽宁省劳动模范、大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入选“兴辽英才”农业专家。
匠心守护
北方能源大动脉

——记全国劳动模范,大连港油品码头公司油库管理站技术员,技师李云龙
李云龙,男,汉族,1993年6月出生,大连港油品码头公司油库管理站技术员,技师。
李云龙秉承着“学就认真学,干就拼命干”的工作理念,从检尺取样到工艺流程切换,再到设备监护,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精准无误,精益求精,仅仅工作两年,就勇夺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他坚守技能报国初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每一项作业都要求自己精准无误,把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在技能成才道路上快速成长。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向年轻职工传授经验、分享技术,工匠精神得以进一步传承。他坚持参与公司技能大赛训练指导工作,助力团队3次荣获全国总决赛前三名、4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以“守护北方能源大动脉,服务东北振兴发展大局”为使命,围绕石油库区生产运行、安全管理、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创新攻关,参与并主持开展课题研究20余项,年处理各类设备问题300余项,年平均设备完好率增长0.5%,维修成本下降5%。他总结的“稳平准”原油计量法,提高了原油计量的精准度,得到了客户和行业内的认可。作为辽宁省最年轻的党的二十大代表,李云龙用朴实的话语、感人的体会,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30余场次,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大连产业工人的政治站位和使命担当。
李云龙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筑梦天路的民航报国者

——记全国劳动模范,大连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孙伟东
孙伟东,男,汉族,1970年7月出生,1989年参加工作,现任大连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多年来,他为大连新老机场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攻坚克难,践行了一名党员民航报国的初心使命。
孙伟东2015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大连机场,在推动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102项重大工程的大连新机场建设项目中,他带领团队行程数十万公里,精准协调,顺利签署关键协议,成功扫除了制约大连新机场项目立项近20年的手续障碍,民航选址批复和预可研获国务院及相关单位批准,创造了立项审批“大连速度”。统筹推进“填海全面复工”“深基处理全面开工”“人工岛海域验收”三大重点任务,以多个里程碑式成果为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致力于破解大连民航高质量发展难题,推动搁置14年的4085亩土地成功确权,为建站50年的大连机场进一步明确了民航属性。高效推动还建项目预可研评审优化,成功缩减项目用地约1175亩,减少项目资金约3.19亿元。他以优秀的政治品格忠诚于党的事业,所创新构建的“新时代支部建在连上”,成为大连企业党建的全新示范,倾力关爱职工,创新推出的促进职业健康、提升职业体验等系列务实举措,有力彰显了对职工的人文关怀。
孙伟东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用温暖服务
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站铁路客运员,中级工刘伟
刘伟,女,汉族,1988年9月出生,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站铁路客运员,中级工。刘伟扎根客运服务岗位,用日复一日的辛劳耕耘温暖了无数旅客的出行路,以实际行动带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刘晓云的徒弟,刘伟从师傅手中接过了爱心“接力棒”。在售票员岗位时,她熟练运用哑语手势、常用英语,与重点旅客无障碍对话。2013年2月,刘伟从售票员转岗成为客运员,她常常利用工作间隙和吃饭时间默写背诵客运规章、标准、流程,以及全国主要干线、主要换乘车站等业务知识。把旅客经常问询的问题分门别类,梳理归纳出客运业务、本地人文、生活常识、突发应急、常用外语五本“宝典”。她提炼出了热心、贴心、暖心、诚心“四心”服务法,确定了“轮椅服务3分到、重点旅客无缝接、问询解答无差错”等6个精准服务项目。她还系统学习红十字急救知识,包括心肺复苏(CPR)、创伤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关键技能,成功救助了20多位突发疾病的旅客。刘伟常说,客运服务仅能做到百问不倒和百答不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视旅客为亲人,才能真正急他们所急、做他们所需,才能真正与旅客共情,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
刘伟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国之重器“焊”卫者

——记全国劳动模范,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非船事业部焊接工,特级技师朱先波
朱先波,男,汉族,1975年2月出生,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非船事业部焊接工,特级技师。从借焊枪练习的保洁工到首席技师,这条淬火之路,朱先波走了整整30年。
30年来,朱先波秉承“每一条焊缝都要达到一级片的标准,不能有丝毫缺陷”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技能,凭借高超的技艺,先后参与了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大型安全壳等20多项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项目与建造任务,解决了相关重大项目焊接磁偏吹、特种材料腐蚀焊接、大型平台变形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他还参与完成全球首艘LNG双燃料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轮等高难度产品焊接攻关任务,攻克不锈钢厚板免清根、高效深熔焊等7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40多项。“基于TRIZ的厚板窄间隙无坡口焊接技术研究”等8个项目获国家专利,多次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朱先波立足岗位、敢闯敢试,创新成果突破百项,其中国家专利14项,60余项创新成果成功实现转化,累计为大连造船节约3000余万元,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成为国之重器“焊”卫者。作为中国船舶集团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他在焊接技艺上孜孜以求,在细节上如琢如磨,在传承上倾囊相授,近3年培养了3名全国技术能手、10名高级技师、100余名专项焊接高技能人才。
朱先波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辽宁工匠等荣誉。
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
“模具大师”

——记全国劳动模范,大连銮艺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运营部部长,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许斌
许斌,男,汉族,1981年12月出生,大连銮艺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运营部部长,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主动担当起推动精密模具及产品智能制造的光荣使命,不断攻克突破国外技术壁垒,解决了模具制造诸多“卡脖子”难题。
2003年,许斌进入銮艺公司成为一名模具钳工学徒。刚刚参加工作不久,针对数控机床在加工零件时刀轨存在大量重复的问题,他就通过优化机床后处理程序对多种型号的机床实施系统改造,使机床加工效率平均提高9.5%,9台机床平均每年为企业节约5869工时,每年节约70余万元成本,他的这项操作法被评为大连市职工绝招绝技绝活操作法。许斌对多项传统模具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10多年间被授予专利权57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总收入共计9475万元。他带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取得30余项创新成果,培养50多名人才,培训师生2000多人。近年来,他主持研发攻克的电子水泵、空气悬架等多套汽车产品远销欧洲、北美等多个国家,2024年出口销售额达2980万元。他本人获辽宁省技能大赛创新赛一等奖,相关技术成果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许斌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护航中国机车驰向世界的
“机车神医”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车分厂调试产线调试工位机车电工,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张如意
张如意,男,汉族,1982年2月出生,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车分厂调试产线调试工位机车电工,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多年来,他坚守技能报国初心,被誉为护航中国机车驰向世界的“机车神医”。
2000年,18岁的张如意踏入了被誉为“机车摇篮”的中车大连公司成为一名机车电工。他扎根机车生产调试岗位20余年,累计完成上千台机车调试,并成功完成了上万次的机车排障任务,保持“零缺陷”纪录,被《人民日报》赞誉为“从事机车调试20余年确保机车零缺陷出厂的大国工匠”。他承担“复兴号”高原双源动车组和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机车调试任务,确保了动车组各项性能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了中老铁路机车调试一次交验合格。近年来,张如意先后参与了对老挝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机车调试工作。作为大国工匠,张如意始终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发挥“头雁”引领作用,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多项专利与科技成果。同时,他主动担负起技艺传承责任,至今已累计培养超过20名徒弟,在他的传授培养下徒弟们迅速成长,已经能够在公司重要岗位独当一面,为行业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张如意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第十四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等荣誉。
重组整合
实现企业逆势上扬

——记全国劳动模范,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级政工师孟伟
孟伟,男,汉族,1968年4月出生,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级政工师。近年来,在国有企业实施两轮重组整合过程中,组建了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实现了逆势高质量发展。
孟伟牢牢把握企业重组整合的本质和逻辑,打出了“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协同化运营、一体化管理、高质化发展”组合拳,重组整合取得显著成效,让4家“老字号”国企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新质生产力加速落地。他带头落实“一企一策”改革部署,深化产权改革、选人用人改革和激励机制改革,推动打造新一轮国企改革“大连模式”。他还全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整机产品智能化,带领企业广大干部职工攻克了大型船用曲轴等52项“卡脖子”重大装备课题,C80专用及通用敞车三车翻车机、7.3米捣固焦炉设备、12G95型曲轴、26兆瓦海上风电核心铸件等一批全球最大、世界首台套产品成功出产,企业10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3个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2023年,引领集团投资42亿元实施“五大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设备智能化率达54.3%,达产后新增营收50亿元,积极打造出行业智能、绿色、高效现代化标杆工厂。首轮重组3年来,带领企业实现逆势高质量发展,营收年复合增长率27.5%,利润增速始终高于营收增速。
孟伟曾获辽宁省优秀企业家、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奋斗海外绽芳华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海外经营开发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徐培培
徐培培,女,汉族,1982年1月出生,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海外经营开发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扎根海外,展现中国基建魅力,传播中国文化。
徐培培扎根“一带一路”建设,一干就是10年。她曾负责公司10余项海外施工项目,以打造鲁班奖、优质工程为己任,带领产业工人用“中国速度”“工匠精神”,建造了多项海外精品工程。在玻利维亚海拔3650米的无人区,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推动完成的玻利维亚钾盐厂项目,被评为中国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化工工业(境外)优质工程、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玻利维亚能源部优质奖。时任玻利维亚总统对钾盐厂的施工品质高度认可,称赞道:“中铁九局,让我佩服!”她利用短短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厄瓜多尔震后78所小学建设的艰巨任务。她负责建设的玻利维亚Espino公路被阿尔塞总统喻为当代“印加古道”。在海外经营上,先后完成4大区域17个国家市场的调研,助力公司实现海外订单63亿美元。她是中铁九局首个海外巾帼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领衔工作室聚焦新质生产力,完成发明、新型实用专利11项,创新工艺工法3项。她带领海外项目团队主动讲好“中国故事”“辽宁故事”“大连故事”,带动家庭成员长期投身公益事业,帮助和温暖海内外千余户家庭。
徐培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南极磷虾高值化
开发利用先锋

——记全国劳动模范,辽渔南极磷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余奕珂
余奕珂,女,汉族,1979年10月出生,现任辽渔南极磷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她以卓越的专业素养、不懈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带领团队攻关被誉为第四大战略资源的南极磷虾的高值化开发利用,取得丰硕成果。
自从2011年与南极磷虾结缘开始,余奕珂就始终坚持奋战在南极磷虾高值化开发利用科研一线,带领团队实现了很多个从0到1的突破,创建了多项海陆联动关键加工技术和检测方法标准并完成成果转化,真正把“小磷虾”做成了“大产业”。他们攻克了“南极磷虾油提取与精制技术”,并自主设计、规划生产线进行成果转化,产品获得国内首家磷虾油新食品原料准入许可,使辽渔集团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安全性被国家卫健委认定的企业,产品连续参加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同时,通过工艺革新和生产线改造持续提升磷虾油品质,目前生产的二代磷虾油品质已同步于国际一流水平,三代技术已完成中试,真正实现了“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提升了我国南极磷虾产业的竞争力。余奕珂团队还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辽宁省人才项目、辽宁省“揭榜挂帅”项目、大连市创新项目等,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余奕珂曾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每一件衣服
都是给家人缝制

——记全国劳动模范,大连洋尔特服装有限公司技术科科长,高级工张继凯
张继凯,男,汉族,1974年1月出生,现任大连洋尔特服装有限公司技术科科长,高级工。身为“服装人”,他牢记使命担当,缝制每一件衣服都必须像是给自己家人制作的。
1994年,张继凯入职大连洋尔特服装有限公司,一干就是32个年头。他立足平凡岗位、勤奋钻研技艺,从最初的一名普通样板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科长,负责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管理以及单量定制项目技术开发工作。纯手工缝制西服,要运用到拱缝、花针缝、锁眼等多项技术,工序繁琐。张继凯参与研发的全毛芯、全手缝工艺,使得纯手工缝制西服质地柔软有弹性,穿着舒适。同时,他还潜心研究试验,在缝制过程中进行多次加湿,以保证最终的产品外观漂亮而不变形,充分展现出松、软、舒适的感觉。多年来,带领技术团队推进以品牌专线、单裁定制为主的专线战略,先后成立高档西装小线、纯手缝车间,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完成多品种、小批量、高品质、快速反应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柔性定制生产。2024年,张继凯领衔成立纯意大利工艺流水线,研究、制作纯意大利风格高端西服,产品再升级。目前,大杨集团拥有7家智能化生产工厂、40条智能化生产线,2024年服装定制数量达到214万件,保持全球第一。
张继凯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劳动模范、大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守护战鹰的
“金牌蓝天工匠”

——记全国劳动模范,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飞机结构修理车间技术组飞机电缆修理制造技术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施娟
施娟,女,汉族,1978年11月出生,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飞机结构修理车间技术组飞机电缆修理制造技术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施娟扎根空军装备修理保障一线24年,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成为了守护战鹰的“金牌蓝天工匠”。
2001年,施娟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开始从事航空电缆修理工作,用了18年的坚守,实现华丽转身,不仅取得高级技师技术职称,还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用硬实力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天花板”。她吃苦耐劳、刻苦钻研,通过上万次的重复练习,练就了一眼辨识焊锡型号和无修补快速焊接高难度连接器的绝技绝活儿,先后完成500余架次各型飞机电缆修理工作。累计为部队提供装备技术保障服务6500余小时,牵头完成4型空军主战机型电缆专业能力建设。始创模块测量法,将电缆导通测量周期由18人45天缩短到12人18小时。她聚焦技术难题、不畏艰辛,完成相关机型“全机射频电缆检测技术研究”“语音告警系统电缆的技术研究”等攻关70余项,研制专用工具近50项,取得专利16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同时,施娟积极参与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负责“新八级工”专业体系建设,累计为部队和工厂开展培训近2000人次,培养青年技术、技能骨干80余人,为我国航空装备修理领域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
施娟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空军某部“金牌蓝天工匠”等荣誉。
全国先进工作者
“让有限的生命和
党徽一起闪光”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税务总局长海县税务局小长山税务所所长吕永刚
吕永刚,男,汉族,1970年2月出生,现任国家税务总局长海县税务局小长山税务所所长。多年来,他坚持扎根黄海前哨,把第二次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税收事业,实现了他“让有限的生命和党徽一起闪光”的铮铮誓言。
肝肾双移植20余年间,吕永刚每天靠吃抗排斥药物维持身体。近年来,面对有经验的老科长大量退休、青年干部还未完全成长的现状,他主动担当,走上了小长山税务所所长的岗位。吕永刚积极打造新时代“枫桥式”税务所,统筹解决偏远海岛纳税人缴费人涉海税费争议等60余件民生实事。他积极推动市税务局“税可思”融入长海县税务局“黄海前哨”党建品牌,为海岛纳税人缴费人提供“7×24”小时智能化税费服务。以他为领衔人创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提出“智税五步工作法”,增强堵漏增收效能,增收额占县局组织收入23%。针对海域使用权管理实行“双介入”制度,与相关部门共同建立海域转让价格标准,形成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他还持续开展“宣我长海 耀我长海”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带动乡镇企业营销收入增长80万余元,助力稳定和扩大地方税基。
吕永刚曾获中国好人、全国税务系统百佳税务所长、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好人等荣誉。
海上交通安全护航者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教师,教授李颖
李颖,女,满族,1968年5月出生,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教师,教授。她潜心教学科研30余载,以海上交通安全及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前沿科技研究为己任,将她毕生的所学所长与护航蓝色国土安全联结在一起。
李颖带领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海上交通安全、智能航行感知、海上溢油应急等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核心技术理论及应用研究,基于大量海上实验数据和工程理论研究,发现了油污染原子量级光谱表征原理,建立油膜光谱特征与传感器定量参数表征方法;研制岸基紫外荧光、主被动机载激光荧光、高光谱和船载航海雷达溢油探测系统装备,形成国际首个成套的岸船空基海上油膜和小目标探测识别与追踪全链条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基于船载GNSS-R等新型传感技术的航行环境感知和全景激光雷达智能靠离泊系统;为智能高效安全的海上运输提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其科研成果在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提升了我国在海上交通安全保障与海上应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李颖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航海技术发明特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中西医结合
治疗急腹症的探索者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院)院长、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尚东
尚东,男,汉族,1971年2月出生,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院)院长、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多年来,尚东带领团队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胰急腹症为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尚东聚焦国家医疗健康领域重大战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等课题25项,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被赞誉为“有‘胆’有识创奇迹,‘胰’路前行攀高峰”。尚东总结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了“胰脾一体”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为中医“脾痈”新观点,建立中医对胰腺生理、病理的全新认识,形成从“痈”论治急性胰腺炎新理念,指导临床“消托补”治法。他采用“消托补”三法,结合自主研发的中药颗粒制剂,病证方结合、分期辨证施治,同时结合首创的SELECT中西医多镜联合微创体系和一站式救治平台,挽救了众多国内外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明显降低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达国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他领衔自主研发中药颗粒制剂5种、重症急性胰腺炎靶向治疗药原型4种、重症化预警试剂盒2项。
尚东曾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彰显园丁之勤
散发红烛之光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英语教师,正高级教师胡颖
胡颖,女,汉族,1972年6月出生,现任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年级英语教师,正高级教师。34年来,胡颖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始终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以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业务本领,书写着桃李满天下的职业篇章。
胡颖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坚守在班主任岗位长达30余年,担任教研组组长二十多年,辛勤耕耘终将结出硕果,她培养的学生品学兼优,所带班级获评“辽宁省三好班级”,培养出了大连市状元5人,国际奥赛金牌2人,突出的教育教学成绩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可。胡颖不仅注重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还致力于打造优秀的团队,她所带教研组两次获评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大连市优秀教研组。每年指导推出市级以上示范课和讲座10人次左右,指导青年教师获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次、省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2人次。她多次为省市英语教师展示名师示范课,并先后代表省市名师赴凌源二中等偏远地区和我市农村送教。胡颖注重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省级以上期刊20余篇,出版专著2本,还参编学术著作、英语教材及教辅用书。
胡颖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大连市杰出教师等荣誉。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
为您服务!”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市西岗区八一路街道林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志英
郭志英,女,汉族,1977年4月出生,现任大连市西岗区八一路街道综合事务服务中心八级普通管理岗位兼林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为您服务!”这是郭志英对辖区居民的庄严承诺。
2005年,郭志英为支持国防建设,以军嫂身份扎根社区一线,再创新业。20年来,她用忠诚履行职责,用创新引领社区发展,以螺丝钉精神“铆”在基层,“钉”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让30多年来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变成居民心中的幸福家园。她把居民们大大小小的诉求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0多本民情日记里,详细记录了辖区居民各类状况。她以社区为家,用手机保存着辖区弱势群体及其家人200余条联系方式,将3000多户居民当成了家人。她坚守承诺冲锋在前,争做小巷居民的幸福“护航人”。探索建立全市首个“1+3+N”社区托管型红色物业服务新模式,创建“林茂小巷智慧平台”,推出“大家说吧”小程序,用真情实意感受辖区居民的喜怒哀乐,以智慧化手段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全心全意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小程序”服务“大治理”,原本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得以旧貌换新颜。她依托“郭志英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五心聚力”服务联合体,以党建引领群团组织,打通了服务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全体社区居民的“最后一百米”。
郭志英曾获中国好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京剧袁派艺术领军人物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京剧院院长,一级演员杨赤
杨赤,男,汉族,1961年2月出生,现任大连京剧院院长,一级演员。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耕耘50余年,他扛起袁派艺术的大旗,以毕生精力弘扬国粹艺术。
杨赤出生在大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父亲酷爱京剧。在家里,每当“戏匣子”里播放京剧节目的时候,幼小的杨赤也会跟着大人们守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地他就迷上了京剧。凭借日复一日的刻苦与坚守,他练就了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后师从著名京剧大师袁世海,最终成为了袁派艺术当之无愧的最佳传人。他不仅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他率领剧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排演出了6部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剧目。他悉心培养京剧袁派艺术接班人,通过开办全国培训班、开展“名家传艺”讲堂等方式,让袁派艺术薪火相传。他6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展现了辽宁、大连文化的独特风采,让全国观众领略到了京剧艺术魅力。连续10年随国务院侨办慰侨访演团远赴世界各地,不仅温暖了海外侨胞的心,也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杨赤还带领剧团坚持送戏下乡,数百次走进校园普及京剧艺术。他有一个心愿:努力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喜欢京剧、热爱京剧。
杨赤曾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危险货物
安全运输护航者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海事局大连危险货物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罗薇
罗薇,女,汉族,1979年9月出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海事局大连危险货物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四级调研员,高级工程师。她长期致力于危险货物安全运输研究,用专业力量破解了我国大量危险货物运输难题,从源头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
罗薇立足航运安全和行业高质量发展,长期深耕于危险货物安全运输研究,以多项突出的成果,为我国航运安全和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她带领团队先后完成10余项交通运输部和部海事局科技项目、20余项国际提案撰写、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她领衔完成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首部关于锂电池海上安全运输技术要求的推荐性标准,打造交通运输系统首个服务于水上安全运输的“船载危险货物属性查询系统”,填补了行业空白;首创“危险货物安全合规运输服务新模式”,主动服务生产和物流企业,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她还带领团队助力完成我国首例海运出口的“柜式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合规出运,推动解决锂电池储能产品的运输问题;完成了我国首例海运出口的固态储氢设备、自热火锅等新业态产品安全合规出运,打通了产品海运出口的通道;为我国石化企业打造“石化产品清单式服务”,建立“一企一清单”“一货一手册”制度,助力企业近40亿元产值的产品安全顺利出运,节约运费约5千万元。
罗薇曾获交通运输部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辽宁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教育、科技、人才
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教师,教授郭旭
郭旭,男,汉族,1971年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教师,教授。多年来,郭旭致力CAE软件研发,专注打造新质生产力,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投入了大量心血。
郭旭先后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作为力学专业建设负责人,他带领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入选了国家首批“强基计划”,并亲自担任首届强基班班主任,带出的学生成为国家重大CAE软件研发的中坚力量。多年来,郭旭一直从事计算力学、结构优化研究以及自主可控CAE软件研发,创立了基于显式几何描述的结构拓扑优化新框架,引领了拓扑优化前沿研究,破解了长期存在的奇异最优解难题。领导国家重大通用CAE求解器软件、大型航空专用结构分析与优化软件等核心自主可控CAE软件攻关,成果在结构拓扑优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成功应用于“祝融号”火星车等国家重大装备的研制,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郭旭始终坚守教育教学一线,坚持从具体实例出发讲清讲透抽象数学概念的原始思想,通过将最前沿的力学研究进展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数学工具对于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作用。
郭旭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模范教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钱令希计算力学成就奖、徐芝纶力学奖等荣誉。
奋战在海洋资源调查
第一线的“女战士”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资源研究室二级研究员董婧
董婧,女,汉族,1966年2月出生,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资源研究室二级研究员。董婧是奋战在海洋资源调查第一线的“女战士”,在建设海洋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海洋经济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董婧专注并攻克了规模化增殖放流和效果评估技术,应用于辽宁省增殖放流,实现总产值31.04亿元。她提出的“关于完善我省沿海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海洋工程建设与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的新问题”等一系列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建议均被采纳,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主持参与制定《生态用海建设方案》《海港节约用海指标》《海岛资源资产评估技术导则》等工作,推动了辽宁省100余个围填海项目的生态用海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关成果获海洋生物补偿金共约1.64亿元,并用于海洋生态修复,产生倍增经济效益达8.2亿元。针对“黄渤海区伏季休渔制度”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30余项并被采纳,有力推动把向海图强“新蓝图”变成“实景图”。
董婧曾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

大连日报评论
做新时代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
大连日报评论员
4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大会,隆重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表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顽强的奋斗、更加智慧的创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不懈奋斗。
4月30日,我市召开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劳模工匠座谈会,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向全市劳模工匠、广大劳动群众发出为打好决胜之年决胜之战、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建功立业的“集结令”。我们向受表彰的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奋战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大连是我国北方第一代产业工人的诞生地之一,是一座有着百年工运历史的光荣城市。百年风雨兼程,大连工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组织动员大连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为国家和大连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劳动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工人阶级和广大职工群众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理论武装,铸牢政治忠诚,厚植家国情怀,保持政治本色,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更多“大连工匠”竞相涌现。要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建功立业,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中善作善成,在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中主动作为,全力攻克更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在推动大连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中砥砺强国之志、创造辉煌业绩。要争做维护团结稳定的示范引领者,以身作则扬正气、树新风,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识大体顾大局,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服务改革,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环境。
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深化自身改革和建设,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各级工会干部要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始终做职工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娘家人。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工会的领导,注重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积极支持配合工会工作,为工会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今天的大连,为全市劳模工匠、劳动群众拼搏进取、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今天的大连广大劳动群众,正意气风发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大连篇章的新征程上。新征程上,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书写人、追梦的奋斗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锚定“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使命任务,用创造拥抱新时代、以奋斗铸就新辉煌,为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初昱含 何鑫
校对:鞠传强 滕永梅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侯智良
相关文章
- 光荣榜 2025-05-01
-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以中国创新 打造更负责任的未来出行 2025-05-01
- 暖城赋能强技能 匠心传承谱新章 2025-04-30
- 喜庆工运百年 共赴欢乐盛宴 金昌市“红五月”职工文化矩阵礼赞劳动荣光 2025-04-30
- 首个央企牵头AI产业共同体成立 2025-04-29
- 广西智能养猪技术“出海” 云端猪场走向东盟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