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机器人概念基金规模破百亿,基金经理:上游零部件确存泡沫,等待去伪出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21:26:00    

蓝鲸新闻4月21日讯(记者 敖玉连)一个月内,人形机器人产业接连被泼两盆冷水。

先是朱啸虎放出“泡沫论”,称已经陆续退出了具身智能产业;随后一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又在北京亦庄开赛,踉踉跄跄。

“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经纬合伙人张颖曾如此点评。从平静湖面到大风大浪,中间必然会产生泡沫,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殊途同归。

开年以来,机器人概念基金火爆。目前已有三只相关基金规模突破百亿:华夏中证机器人规模从年初的41亿,翻了将近三倍到117亿;鹏华碳中和、永赢先进制造智选这两只主动权益基金在一季度也双双突破百亿规模。

面对规模的暴增,永赢在一季报中提示风险:不要因为热度高就跟风买入、不要把资金全部押注在单一产品。

实际上,A股的机器人概念股多集中在零部件,机器人本体还多在融资阶段。开年以来,零部件端的炒作狂热,部分ST的概念股涨幅已经脱离基本面。

“说实话,我对硬件端的竞争格局还是很担忧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不超过5家,短期的确存在炒作泡沫。”3月初市场大涨时,浦银安盛的基金经理李浩玄曾透露高估值担忧。3月21日开始,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普跌,至今的一个月里机器人指数(884126.WI)已跌去19.65%。

近期,蓝鲸新闻与浦银安盛李浩玄、银河基金高鹏交流了对人形机器人的观点,探讨了产业链、量产元年、商业化闭环等话题。

以下是观点摘要:

1、上游零部件的竞争格局不容乐观,A股的概念股就有上百只,但真正有壁垒的公司不超过十家,估值泡沫是存在的。

2、上游的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之前的预期是人形机器人量产100万台,丝杠可能降到1000块每根,现在量还没起来,丝杠已经降到七八百,未来放量了只会更便宜。这个竞争格局是我们担忧的,长久期看企业能否赚到钱?

3、现在三大行业在争抢人形机器人份额:之前做汽车零部件的、之前做自动化器械的、之前做消费电子的。

4、价格战持续、技术壁垒并不高,人形机器人上游最终可能是巨头游戏。现在做轴承的公司已经超过了15家,并且都是500亿以上市值的公司,要杀出独角兽很难。

5、硬件端的壁垒较低,核心壁垒在数据和算法,壁垒不在人形而在人脑,前者是中国擅长的,后者特斯拉是领头羊。

6、人脑要“理解指令,看懂世界,规划路径”,后两者距离运用自如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7、人形机器人主机厂要能跑出来,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有强大的制造力/供应链管理能力、有强大的算法、后续终将是要to C的,那还要很懂消费者,是一个消费品公司,特斯拉这三点都相对完美。

8、2025年或是人形状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两层逻辑:产业链形成合力+商业化开始落地。产能的问题并不大,更关键的是应用场景和商用能力的问题。

图片来源:奈飞网剧《爱、死亡、机器人》

上游零部件股价出现泡沫

蓝鲸新闻:部分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股价翻倍,一级市场对融资泡沫讨论很多,二级市场你们认为股价是否出现泡沫?

浦银安盛李浩玄:A股还没有本体机器人公司上市,港股有两三家。二级市场主要标的聚集在产业链上游,也就是机器人的零部件。人形机器人需要的零部件不多,大的零部件不到十个,技术壁垒并不高,有竞争壁垒的企业不超过十家。

上游的竞争的烈度程度超过预期。之前我们的预期是人形机器人量产100万台,丝杠可能降到1000块每根,现在量还没起来,丝杠已经降到七八百,未来放量了只会更便宜。这个竞争格局是我们担忧的,长久期看企业能否赚到钱?

丝杠、减速器这些零件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但是太多公司涌入涌入这条产业链,A股上市的概念股就有上百家,一些小市值、本身实力不具备长期竞争力的公司在本轮上涨走在前面,但未来出局的概率比较高,所以我们倾向零部件端,主要投向大企业,他们的产品、过去的降本能力都得到反复检验。

银河基金高鹏:今年可以说是机器人板块的元年,从海外来看,美国一家知名科技企业对2025~2026年机器人出货量预期是5000和5万台。从国内来看,也已有多个品牌的机器人均展现了不俗的特性,国内机器人也在快速崛起,国内外形成了共振之势。

现在产业还在预期阶段,还没到业绩兑现阶段,订单并没有太多保障也可以理解。今年以来,政策面、产业面都在支持和推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但现在还在发展初期。整体的竞争格局,可能会有去伪存真的出清。

蓝鲸新闻:今年做高端硬件的主动基金跑赢机器人指数很多,怎么主动又行了?

浦银安盛李浩玄:机器人指数中,工业机器人概念股比较多,还有一些计算机企业,和人形机器人的关系其实是比较小的。指数不纯,涨幅弹性不够。

这一轮上涨,主力军是小市值的股票,而指数主要按照市值排序,选择靠前的股票,所以弹性相对更差。其次,指数是半年调一次仓,但这段时间行情变化太快,换手率高的主动基金追踪行情效果好一些。

不过,今年人形机器人开始量产,市场投资者的思维应该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弹性转为在竞争格局中受益的企业,包括公司技术、资金、客户关系、甚至转型决心等的考量。

突破点在于“人脑”,而非“人形”

蓝鲸新闻:现在人形机器人和我们幻想的终极形态差很多,目前最需要攻破的难点在哪里?

浦银安盛李浩玄:人形机器人面临的突破点在于“人脑”,而不是“人形”。硬件端是中国人擅长的,甚至已经开始了价格战,目前迫切要解决的是算法问题。

机器人要智能,就要“理解指令,看懂世界,规划路径”。理解指令也就是要听得懂人话,这个用传感器几乎能完成,但要看懂世界、规划路径太难。

理解世界牵涉理解常识。打个比方,“去拿一杯水”,这对人类是很简单的指令,但把这动作拆解下来灌输给机器人非常难,它要知道水是什么,水放在哪里。人类的常识是水放在厨房或者冰箱,这些常识对机器人来说很难,需要建立一个世界模型,但现在全世界还没有这种模型。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关了小1万台Optimus在他的特斯拉工厂,就是为了沉淀足够的数据量,大量的数据用以训练。

银河基金高鹏:目前行业正处于“去伪存真”的关键节点。今年,随着美企生产的首批机器人产品定点采购的落地,市场将逐步看到真实订单的流向与分布。尽管初期可能以海外供应链为主导,但随着需求逐步放量,我们也期待看到国内相关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我认为当前机器人产业正在逐渐转向真正的业绩落地期,这一行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广阔。具体来说,我觉得机器人产业链未来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

第一类是确定性较高的公司。

第二类是为国际巨头提供代工的中小企业,由于这些企业体量较小,起初并未被市场广泛关注,一旦获得大公司订单,将带来明显的边际改善机会。

第三类则是与国内自主品牌机器人企业深度绑定的公司,随着国内的集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与这类公司有强绑定的企业同样存在发展空间。

蓝鲸新闻:你们对产业链中长期的竞争格局怎么看?哪些公司能跑出来?

浦银安盛李浩玄:价格战持续,叠加硬件端的技术壁垒相对不高,人形机器人上游最终可能是巨头游戏。现在做轴承的公司已经超过了15家,并且都是500亿以上市值的公司,要杀出独角兽很难。

主机厂端,我认为要能跑出来,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硬件能力+软件能力+营销能力。要有强大的制造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要有强大的算法支撑。人形机器人要量产的话,终将是要做To C的,那还要很懂消费者,是一个消费品公司,特斯拉Optimus这三点都相对完美。

银河基金高鹏:根据我们的调研分析来看,目前国内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问题仍然在于大模型的落地和应用。

现阶段,国内的大模型技术仍处于初步阶段,离完全成熟还有距离,因此软件端的进展需要关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国内大模型技术自身的发展;二是海外头部企业在软件应用上的进展。

在国内,目前我关注到一些大模型相关公司,这些公司在大模型方面投入较大,具备较强的技术储备,如果这些企业能率先实现从大模型到机器人智能应用的成功转换,或将有机会为整个产业链迎来新的发展机会。而从全球角度来看,北美市场的进展对国内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AI产业都已经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发展信号,后续AI相关的各项技术发展都让人充满期待。

小鲸注:

一款人形机器人的运动包括旋转运动、直线运动两大类,这背后离不开一系列关键零部件的协同工作,在A股有投资机会的零部件和代表企业包括:

1、减速器,能降低转速、增加扭矩,提高机器人关节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机器人减速器主要有: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两种类型,绿的谐波、双环传动是代表企业。

2、伺服系统,能调整电机的转矩和转速,确保机器人关节按照预先设定的轨迹和速度进行运动。代表企业有汇川技术、禾川科技等。

3、丝杠,能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从而实现机器人关节的伸缩、移动。代表企业有鼎智科技、秦川机床等。

4、微电机,为机器人的各种精细动作提供动力支持,代表企业拓邦股份等。

5、传感器,包括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多种类型,分别用于识别受力和图像信息,帮助机器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完成任务,代表企业海康威视等。

6、控制器,机器人的“大脑”,它负责接收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并依据预设的算法和指令,驱动伺服系统以及其他执行机构协同工作,确保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定的任务和动作要求进行操作。代表企业埃斯顿等。

注: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