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沐“杨”光|“杨妈妈”的阳光之路:照亮残疾人就业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08:07:00

当每个人的潜能被看见,被点燃;当不同生命在关怀中交织,彼此支撑;当多元的力量为同一愿景汇聚、高效运转——赋能、共生、协同,这便是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以下简称“同沐阳光”)在残疾人就业实践中的核心密码与经验。连日来,青岛早报记者跟访同沐阳光创办人杨萍“杨妈妈”与孩子们每一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挖掘其中这三股力量如何交织、运作与催生改变。杨萍表示,愿其中的点滴心得,能持续激荡涟漪,助力更多残疾人“沐浴”在互助与希望的“阳光”之下。

杨萍和孩子们。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少凯 摄
赋能
“兴趣小组”培养五大技能
走进同沐阳光大门,活泼的倩倩还是一如往常率先好奇地抬起头,看看是谁来了。见到熟悉的脸庞,她立即笑着问道:“姐姐,你还记得我吗?”上次见面时,倩倩热情地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国画、钢笔画等很多作品,并在舞台上表演了诗朗诵和非洲手鼓。而这次一见面,她迫不及待地分享了另一个好消息——她所创作的《观看奥运比赛》绘画作品进入国际艺术联创联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开幕亮相,这也是国内心智障碍群体唯一入选作品。

杨萍带孩子们外出游玩。
“就在几天前,我们刚刚收到寄来的展览证书,还是‘热乎’的。”看到孩子的作品能得到认可和展示,杨萍眼里充满了欣喜,“我们鼓励了三位孩子参加,最终只有倩倩的入选了。一开始也没想到会选上,只是想让孩子们多尝试,没想到真的选上了,特别开心!”

孩子们在北京游玩。
今年27岁的倩倩是一个特别爱笑的女孩,总是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不仅不会害怕陌生人,反而会每次“社牛”般地主动问好互动,表现欲满满。在同沐阳光生活的9年时间里,倩倩说自己学会了英语、十字绣、摄影、绘画、珠绣等很多技能,她尽情地在多个“兴趣技能小组”中历练和成长。
在同沐阳光,根据孩子们的特长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案培养,设有劳动小组、生活小组、文艺小组、国画小组、简笔画小组、钢笔画小组、配送小组、缝制小组、烘焙小组、掐丝珐琅小组、体育小组、拓智基地学农小组等,对每一个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性就业指导与培训。“我不想让孩子们呆在刻板封闭的环境中,而是希望从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学习技能、社交技能、休闲技能五个方面培养孩子,让他们学习‘琴棋书画’,尽可能地开发他们的能力,让残障孩子和健全孩子一样,同沐一片阳光之下。”杨萍说。
在艺术疗愈和体育疗愈的帮助下,2022年第四届中国博鳌艺术节暨优秀青少年艺术展演中,同沐阳光的庄洪获得声乐专业青年组金奖;2024年第三届法国“小王子”共创艺术比赛中,参选作品摘得银奖、铜奖,其中王倩倩作品《观看奥运比赛》被送至法国卢浮宫展览并收录于国际艺术联创艺术作品集,现收藏于法国斯万城堡。在中国第八届特奥会羽毛球比赛中,李鲁文摘得银牌荣誉……
除了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外,同沐阳光还会安排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参与制作各种布艺包等生活用品,还原创设计和制作了贴心的养老产品,轮椅保暖搭毯、失能老人吃饭防漏围兜等很受欢迎。同时“孩子们”还可以独自出门接送货,只要告知地址,他们就会自己用手机进行定位导航。“孩子们虽然没有健全的心智,但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技艺,通过劳动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价值。”杨萍介绍。
引入专业志愿服务队伍
为充分挖掘心智障碍青年的潜质,赋能“破土而出”的力量,2016年,同沐阳光链接社会资源,凝聚了一支以全国最美志愿服务团队“支教岛”为主的志愿者队伍,“支教岛”是一个涵盖专家、学者、名师、爱心企业家和在校大学生在内的万名志愿者团队。
“最开始来上课的时候,很多孩子根本坐不住,总是跑上跑下到处玩,后来通过退休老教师们慢慢教孩子,从最开始学习算数、识字到现在的学会唱歌、朗诵、绘画、做手工、打太极拳,孩子们学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多,许多朗诵的文章直接可以背过了。”青岛“支教岛”夕阳红公益联盟盟主马国宏表示,志愿老师从最开始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300多人的队伍,每年开展志愿服务500多次。“现在孩子们的变化很大,进步很多,不仅是在生活技能上,也学会了很多才艺,还能够独立出门配送货。在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帮助孩子们成长的同时,也大大解放了家长们的时间和负担。”马国宏表示。
今年63岁的志愿者老师李淑云曾经在同沐阳光工作过一段时间,退休后一次偶然机会,在杨萍的邀请和鼓励下,重回同沐阳光当起志愿者老师。“开始来的时候还有点忐忑,很担心教不好孩子,来了之后发现孩子们特别纯真,学起来也特别认真,不知不觉就在这里教了快一年了。”李淑云笑着说,“杨妈妈在我印象里一直都是对待工作特别严谨的人,她对孩子们都是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这种责任感令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感受到做志愿服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还有一位外教志愿者那文丽令记者印象深刻,每周二她准时来到同沐阳光,开启每周一堂的英文课。“孩子们,首先让我们通过一首歌曲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在那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有序地排成几排,跟随着音乐互动起来。随后,那文丽现场向孩子们发起英文提问,在那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准确地发音回答,获得现场鼓励和掌声。在英文课堂上,既有中英文歌曲转换,也有各类不同形式的互动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英文名,无论是回答问题或者上前互动,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地积极参与。
“孩子们最喜欢上英文课了,每次上课一个人都不缺,那老师总是会一遍遍教孩子们发音,大家都特别喜欢她。”同沐阳光工作人员曹雨文介绍,“我们每周都会安排许多活动,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学习很多不同技能,丰富生活。每天接触不同的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社交技能,所以对于志愿者老师,很多孩子早已习惯,并不会怕生。”据了解,目前同沐阳光在册志愿者超过500人,年龄从8岁到80多岁,由来自国际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的各界爱心人士构成,每年6000多人次参加志愿服务。
2016年底,同沐阳光继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成立了同沐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致力于打造一个残疾人领域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团队,带领并培养一支保障有力的志愿者队伍。中心在精准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方式,完善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建立志愿者团队,以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工作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借助社会参与提升社会工作公众认同,积极加强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外,中心还引入高校为“就业中康复,康复中就业”体系作理论提升,编著了《心智障碍人士生活自理能力重构和修复指导读本》。
共生
牵着“蜗牛”走向更大世界
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当个体的光芒被社会看见,当社会的资源为个体赋能,一种深层次的“共同成长”便悄然发生——个体实现了社会价值,社会也因多元参与而更具活力与温度。
在同沐阳光初成立时,很多“孩子”来了后总是无法安静地坐下来。后来,一次外出游玩经历中,杨萍偶然发现每个“孩子”都表现得非常好,不再乱窜乱跑,甚至能专心回答她的问题,这让她突然联想到自己当年因身体原因出行受限,内心也非常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她开始转变思路,决定让“大自然”成为最好的老师。
自2016年起,中国残联、中国智协把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全国蜗牛日”,发起“牵着蜗牛去散步”公益倡导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同沐阳光青岛分会场连续成功举办多届活动,走进五四广场、音乐广场、奥帆中心、海天云上艺术中心、唐岛湾等众多岛城标志性景点。
2017年,因一句“去北京看升国旗”的承诺被孩子们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在杨萍和多个公益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前后筹备3年之久,20多名残疾青年实现了到北京旅游的梦想。“去之前我考虑了很多,因为许多孩子说自己从没坐过动车,所以最终选择带孩子坐动车出游,还让一些没有去过北京的家长一同前去。虽然跟旅行团费用低些,但我还是决定不跟团,想让孩子们在这次北京之行中充分地获得知识,留下一辈子的记忆。”杨萍说道,“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国旗升起时,现场所有孩子变得非常安静,他们虽然不会表达,但一定把那一刻的情景记在了心里。”第一次爬长城,一段70度斜坡的艰难爬行,硬是让“蜗牛们”以“不到长城终不还”的决心、团结协作共进退的姿态、拼搏奋斗到底的精神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奇迹”。攀登蜿蜒陡峭的长城,对于肢体不协调、体力较差、甚至还有些恐高的孩子们“难于上青天”,但他们没有退缩,分成小组,以比赛哪组爬上去人数多的形式,加油鼓劲地往上爬,相互扶持,最终挑战成功。
“从北京回来的路上大家已经很累了,我以为孩子们会在车上睡觉,结果他们一路上高兴得又唱又说。回到青岛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他们仍旧非常兴奋。他们太渴望出去玩了,就像小鸟一样,想要伸手触碰这个世界,那次经历让他们终生难忘。”杨萍说道。这次北京之行让他们感触极深,5天的行程中,感觉大家一下子成长了很多。
那次前往乌兰布统草原的旅途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马术表演场、公主湖、影视拍摄基地、情人湖、百草敖包、熙水泉……美不胜收的景色中都留下了“蜗牛们”的身影,喝过了马奶茶,穿过了蒙古服饰,独特的草原文化与风情,让很多同行的家长感慨,“这些体验,孩子长这么大都是第一次,而仅靠家长可能很难或没有勇气给予他们,真正是不虚此行。”杨萍对“蜗牛们”却同样心怀感动,她经常与他人分享:当你靠近孩子们就会感到“他们的快乐原来是那么简单”,可以是“唱一首歌,可以是跳一支舞,甚至于天气预报有雨却没有下,他们都会惊呼神奇”,他们就像一个闪着光的充满能量的太阳,散发着快乐的力量,感染着靠近他们的每一个人。
400多次人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坐动车去北京看故宫、爬长城、参观清华园,去内蒙古看大草原、骑马,去大学里参加一日军训,手拉手参加健步行,登云上艺术中心、乘海上游轮在高空和海上看青岛……在杨萍的带领下,11年里,中心的“孩子们”完成了400多次人生中的“第一次”,这些经历也让他们的人生越来越丰富多彩。“每次带着他们出门游玩,总让我想起我年轻时也是这样,想要冲破阻碍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所以更加理解他们的心情。只要有机会,我就经常带他们外出,通过游玩疗愈他们的内心,让他们看到不同的世界。”杨萍说。
“他们也有想要努力实现的愿望,只是他们的愿望我们可能不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地去了解和包容他们。”杨萍告诉记者。她每天早上还会带着孩子们锻炼身体,已经练了3年多时间,“孩子们”的体质都好了很多。因为有爱,所以阳光。一个微笑、一次拥抱、一句赞扬、一时牵手、一会陪伴、一起游戏、一堂讲座、一场义卖……这些都是给予心智障碍者最好的礼物。
2018年6月,同沐阳光“爱心烘焙坊”项目荣获山东省红十字会及妇联创业扶贫大赛二等奖,杨萍也荣获山东省十佳“魔豆妈妈”。2019年4月,同沐阳光成立“Sunny烘焙坊技能培训中心”,为心智障碍青年及困难家长实现技能型就业,提供了就业机会与平台。据统计,中心80%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先后帮助上百名心智障碍青年走出家门,帮扶引导辅助性就业。
协同
着眼未来向着一致目标前行
在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目前共有54名有心智障碍的残疾人,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17岁,杨萍把他们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来到中心时间最短的仅有2个月,最长的已有11年。10余年来坚守在这群孩子们身边,杨萍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辛苦,而是对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充满了感恩。“我们的同沐阳光音乐会是在青岛大学音乐学院举行的,同沐阳光书画作品展览在青岛市图书馆举行,书画作品义卖展在丽晶大酒店、海尔洲际大酒店举行……”说起来,杨萍如数家珍,她还多次受邀带着“孩子们”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等地交流学习,为的是“协同更多目标一致的人,与孩子们共同快乐成长。”
搭建“一个平台”:同沐阳光通过辅助性就业等扶残助残服务项目,为残障人士搭建了一个集康复服务、技能培训、就业创收、社会交往、价值实现的综合性公益平台。
开创“两个模式”:同沐阳光开创了青岛市心智障碍者辅助性就业新模式,中心以“在康复中就业,在就业中康复”为使命,开创了残疾人“康就一体”的服务模式。
成立“三个基地”:同沐阳光链接高校资源,与在青或驻青5所高校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基地”及“党员教育实践基地”。
服务“四个群体”:同沐阳光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以辅助性就业为先导,创造公益性岗位,使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自闭症及重度肢体障碍四类就业最困难群体实现了就业。
总结“五个培训”:即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学习技能、休闲技能、社交技能。
实现“六个成果”:生活自理、劳动自强、学习自主、休闲自得、社交自信的服务成效,助其自立的同时也解放了家长。
想像一片协同共生的“花园”,每一株独特的花草,都需要勇气走出温室,直面风雨阳光。在同沐阳光,杨萍和老师们精心耕耘的,正是这样一片土壤。而她的目标又不仅如此,始终如妈妈一般,考虑着“孩子们”的未来。她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探索成立智老结合的互助式养老中心,让孩子们可以在里面工作,他们的父母在这里养老。将来,等孩子们老了以后也可以在这里养老,帮助解决大龄心智障碍青年及其老年家属的生活养老问题,让他们体面、有尊严地走完这一生。希望未来能够把我们的实践进行理论提升,成为可复制的模式,从而帮扶和引导更多孤独症孩子走出封闭的环境,以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融入社会。”
评论
“杨”柳风起处“萍”聚亦白头
本报特约评论员 毕建奎
捧读杨萍康复培育残疾人的故事,头脑中浮现出了两首诗,或者说是两幅画:
一幅是南宋诗人释志南游早春的画面,他描述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暖风迎面,这是怎样的一幅春日图啊!
一幅是明代诗人黄姬水与朋友共饮的画面,他感慨到:青郊歇马拂吴钩,萍聚天涯共白头。在青色的郊外停马并擦拭着吴钩,如同浮萍般聚在一起的我们,虽然身处天涯,却共同经历了岁月的风霜,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感画啊!
杨萍之举,一则心暖,正对应释志南的春日图,对54个“孩子”犹如吹面的杨柳春风;二则情重,恰吻合黄姬水的情感画,为54个“孩子”一生负责,虽是萍聚但期待白头年纪依然安好。
杨萍,她以母亲般的柔情与坚韧,让心智障碍孩子们紧闭的心扉渐次舒展。初见时,这些被称为“蜗牛”的孩子大多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是杨萍用耐心与智慧,为他们搭建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她引入音乐、美术等康复治疗,邀请志愿者开设钢笔画、国画、英语等课程,甚至将掐丝珐琅、宋锦等非遗技艺带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找回自信。倩倩从紧张到从容的舞台蜕变,从初学宋锦时的生涩到能制作精巧发夹,背后是杨萍“鼓励尝试”的教育理念;“钢琴小王子”刘畅从简单曲目到流畅弹奏大段乐章,“数字天才”姜博文展现的惊人记忆力,印证了她“每个特殊孩子都有超于常人的潜能”的信念。
这份温暖更体现在细节里:为让孩子们感受世界,她带着他们走进卢浮宫的艺术殿堂,让倩倩的画作成为国内心智障碍群体的骄傲;为锻炼社交能力,她组织阳光艺术团进社区、养老院演出,让孩子们在反哺社会中收获尊重。志愿者李淑云退休后重返课堂,正是被这份温暖感召——杨萍对待孩子的严谨与慈爱,让志愿服务成为传递善意的火炬。正如杨柳风悄无声息拂过大地,杨萍的爱,以技能培训为经,以心灵呵护为纬,编织出一张包容而有力的网,托举着孩子们从封闭走向绽放。
杨萍,她以超越血缘的担当,为心智障碍者铺就贯穿一生的成长之路。她深知,对这些孩子的责任,不止于当下的技能提升,更在于为他们的未来兜底。从2016年链接社会资源组建志愿者队伍,到成立专业化社工团队、联合高校编著康复读本,她用体系化建设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爱心烘焙坊”项目助其就业,“Sunny烘焙坊技能培训中心”提供平台,她打破就业壁垒,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实现价值。
这份深情更藏在长远规划中:为圆孩子们“看升国旗”的梦,她筹备3年带20多人坐动车赴京,5天行程里,孩子们从躁动到沉静,在天安门广场读懂责任与庄严;为让他们触摸更广阔的世界,11年间她带领孩子们完成400多次“第一次”——从爬长城到看草原,从大学军训到健步行,每一次远行都是对“生命平等”的生动诠释。而今,她正探索智老结合的互助式养老中心,让孩子们“老有所依”,这份从青春到白头的牵挂,恰如“萍聚天涯共白头”的誓言,超越血缘与功利,书写着人间大爱。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她的温暖让冰封的灵魂苏醒绽放;“萍聚天涯共白头”——是她的担当让脆弱的生命有了对抗时间的力量。当杨萍与孩子们的身影叠印在岁月长卷上,我们终将懂得:杨柳风起处,萍聚亦白头,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更值得被郑重托举。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吴冰冰 杨健 摄影(除署名外) 受访者供图
相关文章
- 同沐“杨”光|“杨妈妈”的阳光之路:照亮残疾人就业之路 2025-07-05
- 贵阳市教育局发布2025年暑假期间关于校外培训的温馨提示 2025-07-03
- 张有学:银发生辉 赓续伟大建党精神 2025-07-02
- 白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联合多部门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共筑无毒防线 2025-06-27
- 党媒连线 为考生和家长解惑 2025-06-27
- 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光芒万丈》出版 2025-06-26